為什麼少年得志的人,往往鬱鬱而終?

為什麼少年得志的人,往往鬱鬱而終?

為什麼少年得志的人,往往鬱鬱而終?


資料來源: https://www.jianshu.com/p/16dd5f46228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JM5R_-KZD4




    有許多今天我們崇敬的人,在早期有著驚人的成功的人,他們最後鬱鬱而終。但我們並沒有記錄這一點,我們記住的是他們的成功,而不是他們後來不快樂的生活。


    達爾文在他27歲時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接下來的30年,他很富有,很出名,備受矚目。但他遇到了瓶頸,這是因為他缺乏相應的數學能力來跟上自己的研究。他的研究在技術上超越了他。而實際上,他所需要的一項進展,也就是今天的遺傳學。他無法理解,它是用德語寫的。他沒有學習過德語,也沒怎麼去了解德國學術界。他也沒有進修數學、統計學的相關知識。好多的研究結果,只能被他放棄。


    這種情況普遍發生在四十多歲或五十歲出頭的人身上,基於他們早期的成功。他對朋友們說,他沒有精力去做任何讓他覺得有成就感的工作。然後陷入絕望,最終死去。這位,或許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鬱鬱而終。


    而這個世界並不是這樣告訴你的,他們說,你要破釜沉舟,越早越好,達到心中那個“小目標”。好多書中也記錄了,幾乎所有企業家,所有奮鬥者,都對成功上癮。你成為銷售冠軍、年度員工,這也是一種成功上癮。因為我們生來就想變得優秀和受人尊敬,這會驅使你把工作做得越來越好,靠的是心理學家在很早以前就已經確定的流體智力。


    人的大腦結構使人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能量和專注力,並使一個人在解決任何問題方面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快。問題在於,這是導致達爾文和其他許多人痛苦的問題。它在你三十多歲或四十歲出頭時達到高峰,然後就開始下降,隨後下降的更快。如果你想試圖保持水平,你就會隨之墜落,你會變更成達爾文,變得痛苦和不快樂。


    大多數人認為他們只有這一條曲線,這很令人擔憂。好消息是,這並不是唯一的曲線,你還有第二條曲線隨之而來,它不像你的流通智力,在達到高峰後就開始下降,它是你的晶體智力,你的智慧。


    它沒有快速的工作記憶,創新能力也沒有那麼好,但它是你識別模式的能力,利用你所處環境的資訊,就像整個圖書館供你使用,你需要花點時間來獲取資訊。


    例如,我不記得那個東西了,因為它在四樓的圖書裡,我得去那裡翻閱一番,但它就在那裡。而你可以利用這些資訊,成為一名教師,一名歷史學家,成為有智慧的人。這就是你在四十和五十歲時變好的方面,而且你可以在六、七十歲以後,還能保持高水準。隨著你年齡的增長,這才是你的成功曲線。


    關鍵在於,你需要從流體智力過渡到晶體智力,你需要從創業者過度到風險資本家,從研究人員過渡到教授,從一條曲線過渡到另一條曲線上。如果你停留在第一條曲線上,如果那是你對優秀的唯一定義,你對此無法釋懷,你就會在餘生中不停追逐,儘管它只是在你床底的箱子裡,你也無法把它找回來。


心得:

    好險我只是一個怕坐牢的肉腳小黑客

    只喜歡找到可以賺錢的小漏洞

    這就是我的興趣 因此不會有上述困擾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