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鐘了解財富背後的真相[What is wealth]

9分鐘了解財富背後的真相[What is wealth]

9分鐘了解財富背後的真相[What is wealth]


資料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fDD8P_PrOk


GITHUB: https://github.com/jash-git/What-is-wealth


01.財富和快樂的對應公式

    ▲每月基本開銷: EX:台北單身狗(NT28000[USD980])
    快樂基本門檻 = 收入大於『每月基本開銷』
    一般人何謂便宜商品 = 每月收入/1000[一般人會花上薪資的10%用在犒賞自己(也就是非必需品),所以一個月可以爽100次的機會]
    一般人何謂貴的商品(奢侈品) = 每月收入*1/3
    每月賺多少錢才能快樂 = 『每月基本開銷』*5

    薪水高低VS快樂指數轉換公式 = 目前每月薪水/基本開銷=0~5(每0.5為一個間隔,可分成10個等分)


02.為何有錢人會買奢侈品[因為他們收入提高,導致便宜的商品價格也提高]


03.為何有錢人會想要握有權力[因為沒有東西可買,所以換買無形的東西(權力)]




















  
心得:
知足常樂才是王道

上述所有公式都是以基本開銷作為基礎,所以又可以適用蹺蹺板理論來取得最佳平衡點,再次應證5W2H1R的重要

上述理論適合一般人,而商人的角度只需考慮CP值[這才是我想要的]

5 thoughts on “9分鐘了解財富背後的真相[What is wealth]

  1. 每月賺多少錢才能快樂 (安全感/幸福/財富 公式)= 『每月基本開銷』*5
    平均 消費 金額 5倍 五倍

    「佛教八苦」

  2. 上班族月薪數字超過多少才快樂? 鄉民曝「甜蜜點」驚呼:最近漲價

    https://www.msn.com/zh-tw/news/national/%E4%B8%8A%E7%8F%AD%E6%97%8F%E6%9C%88%E8%96%AA%E6%95%B8%E5%AD%97%E8%B6%85%E9%81%8E%E5%A4%9A%E5%B0%91%E6%89%8D%E5%BF%AB%E6%A8%82-%E9%84%89%E6%B0%91%E6%9B%9D-%E7%94%9C%E8%9C%9C%E9%BB%9E-%E9%A9%9A%E5%91%BC-%E6%9C%80%E8%BF%91%E6%BC%B2%E5%83%B9/ar-AA1fUq9k?ocid=msedgdhp&pc=U531&cvid=7c70969e0eab4bb69328e282ff7ef4e3&ei=21

    台灣的低薪高房價現象,導致許多年輕人更傾向於選擇躺平生活,而不急於步入婚姻,更別提生小孩。當薪資增長無法跟上通貨膨脹的壓力時,一個成年人在台灣需要多少月收入才能感到幸福,而不受經濟壓力所苦?

    「月薪大概在台幣多少錢左右,是快樂提升甜蜜點?」有網友在PTT發文表示,根據科學研究,「錢的快樂提升會有一個甜蜜點」,超過甜蜜點之後,再多的錢也不會讓人更快樂,讓他好奇普通社畜,如果沒有富爸爸富媽媽幫忙,或者是包租公、少年股神的特殊情況下,多數人月薪多少是快樂提升甜蜜點?

    許多網友回覆表示,隨著物價上漲,甜蜜點也跟著漲價,「最近漲價了,從9萬漲到11萬」「一家四口一個月20萬很難存錢」「年薪沒百萬都窮活」「考慮到通膨,月薪40萬才是正解」,另外也有網友指出10萬以上的工作壓力太大,反而影響快樂。

    另外也有網友反倒認為自己標準沒有那麼高,「我甜蜜點蠻低的,兩個人6萬就很舒服」「個人6萬就好,不像那些貪婪的人」「4萬,再多就不快樂了」「37k 無憂無慮時」;或者也有高薪的網友反而懷念自己過去低薪時的生活,「現在80幾K,但想想還是以前32K的時候開心」「年薪160但是想回到120的時候」。

  3. 賺更多錢=更幸福?諾貝爾經濟得主康納曼:年收入超過 7 萬 5 千美元後,幸福感就不再繼續上升|《你的工作值得嗎?》

    https://bookzone.cwgv.com.tw/article/33382

    工作的價格
    在法國小說家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創作的經典短篇小說〈項鍊〉(Necklace)中,瑪蒂達.洛賽爾(Mathilde Loisel)哀嘆命運不公,讓她這樣擁有非凡美貌的女子,卻必須過著平庸不堪的生活,莫泊桑寫道:「她沒有嫁妝,沒有期望,沒有辦法被認識、被理解、被關愛、被擁有財富與地位的男人娶為妻子⋯⋯她感到極度不幸與痛苦,彷彿是從應有的社會地位墜落一般。」有一天,她「勉強下嫁」的那個小公務員意外獲邀參加宮廷舞會,她開始擔心自己沒有合適的赴宴服裝,她說:「在有錢女人之間顯得寒酸,沒有什麼比這更丟臉的了。」為了這場盛會,她買下從未擁有過的昂貴禮服,然後請求富裕的兒時好友福斯蒂爾夫人(Mme. Forestier)借給她一條「華麗的鑽石項鍊」。看到這條項鍊時,「她的心兒怦怦亂跳,充滿難以遏制的欲望」。

    夢寐以求的生活是如此短暫。舞會結束後,洛賽爾太太發現自己弄丟項鍊,一夜奢華的代價卻是長達十年的痛苦。為了面子,她決定隱瞞自己粗心犯下的錯誤,於是變賣丈夫祖產,並四處借錢補足差額,買下一條相同的項鍊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他們徹底放棄中產階級的生活享受,過著「窮人的可怕生活」。當丈夫下班後出去兼差時,她也學會承擔「繁重的家務⋯⋯以及廚房裡所有令人厭惡的瑣事」。用 10 年時間償還完 3 萬 6 千法郎的債務後,莫泊桑筆下的洛賽爾太太現在看來老態龍鍾。某天,在路上偶遇年輕如昔的福斯蒂爾夫人時,對方竟然一時沒能認出她來。當洛賽爾太太聊起自己這十年為償還債務所遭受的磨難,福斯蒂爾夫人緊緊握住她那因過度操勞而變得粗糙的雙手,感傷的說:「噢,我可憐的洛賽爾!那條項鍊是假的,最多只值五百法郎吶!」

    這個故事反映莫泊桑的典型風格,以敏銳筆觸刻畫階級差異的殘酷諷刺。他不帶批判的呈現各種社會現實,例如:對晉升上流社會的渴望;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爭取自主地位的掙扎;窮人眼中宛如絕世珍寶的項鍊,在富人眼中卻根本不值一提;放貸者的貪婪無度;辛苦勞動如何使人快速衰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無所不在的金錢,它決定了洛賽爾太太出身的階級、結婚的對象、對丈夫的經濟依賴,以及她與富人朋友間的社經地位差異。金錢是她暫時走入上流社會的原因,也是她陷入長久貧困的根源。夫妻倆對於金錢的急迫需求,讓放高利貸者有機可乘,滾雪球般的複利債務讓他們過得更加艱難。相較於鑽石高昂的價格,她丈夫的時薪根本微不足道,因而為此付出難以彌補的代價。而這一切竟然只是為了一條假項鍊!

    莫泊桑被文學評論家歸類為自然主義作家,他總是用一種特殊且超然的視角觀察人生。他筆下的角色往往無法跳脫自身處境、從更開闊的視角看待自身命運,因此缺乏思考「事情發展是否可能有所不同」的能力。在必須為錢拚命工作的狀態下,洛賽爾太太從來沒有餘裕去問:擁有多少錢才能讓我感到幸福?為什麼鑽石如此昂貴?為什麼有些工作的報酬遠低於其他工作?為什麼我的工作一文不值?我為工作所付出的代價,是否與所獲得的回報相稱?如果你正在閱讀這本書,或許你已經足夠幸運,還有機會問自己這些問題。

    ▍多少錢能讓你幸福?

    人們常說,金錢買不到幸福,但它確實可以買到許多看似能讓我們幸福的東西。錢可以買到洛賽爾太太參加宮廷舞會的禮服,還能為自己買一條鑽石項鍊,不必開口向朋友借。如果洛賽爾夫婦有更多錢,也許就不用花十年的時間辛苦還債。更重要的是,金錢可以開拓一條通往夢想生活的捷徑,讓她的人生彷彿像是一場永不停歇的宮廷舞會。莫泊桑如此描述沉浸在富人幻影時的洛賽爾太太:「她充滿激情的瘋狂跳舞,沉迷於喜悅之中,享受著美麗帶來的勝利,品味著成功帶來的榮耀。在虛幻的幸福雲彩裡,她彷彿忘記了一切。」如果洛賽爾太太誕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她肯定會過著與一般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18 世紀英國經驗主義者喬治.柏克萊(George Berkeley)曾寫道:「存在即被感知」(Esse est percipi)。這個充滿哲學唯心論的命題,後來被許多像洛賽爾太太一樣的人錯誤借用,希望透過塑造富有形象,來賦予自己人生價值,用今天流行的說法就是「弄假直到成真」(fake it ’til you make it)。

    這些人包括:安娜.索羅金(Anna Sorokin),她是出生俄羅斯工人家庭,卻偽裝成富二代藝術品交易商身分的假名媛,並以假名「安娜.狄維」(Anna Delvey)躋身紐約上流社會;比利.麥克法蘭(Billy McFarland),他是菲爾音樂節(Fyre Festival)創辦人,透過許多富人和網紅大力宣傳,宣稱將在巴哈馬群島舉辦一場極度奢華的音樂盛典,最後的現場與宣傳完全不符而被人們稱為「國王的豪華音樂節」;伊麗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她是 Theranos 創辦人兼執行長,宣稱掌握突破性發明而詐欺矽谷投資人超過七億美元資金,卻一直無法證明研發的儀器具有診療效果;以及加密貨幣大亨山姆.班克曼-弗里德(Sam Bankman-Fried),當他創立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破產時,數十億美元的個人淨資產蒸發後,讓「彭博億萬富豪指數」(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創下有史以來最大跌幅(他的名字本身就極具諷刺性,從字面上來看意思正好是「油炸銀行家」)。

    用財富多寡來判斷價值高低,就像是將享樂誤認為幸福一樣。當我們說「金錢買不到幸福」時,其實指的是金錢能買到的是享樂,而不是我們所應追求的幸福。在經濟學家的定義中,「需要」是指沒有它,我們就會難以生存的東西,而「想要」,則是未獲得滿足也不會影響生存的欲望。西方哲學家將「享樂帶來的愉悅感」(追求自我利益的短暫滿足)與「德性帶來的幸福感」(建立在追求美德與價值基礎上的恆久滿足)區分開來,認為無論在心理或生理上,後者都比前者更重要。儒家傳統哲學同樣認為,理想人生並非滿足所有欲望,而是實現那些經過謹慎思考的欲望,例如教育孩子成為受人尊敬的人。其中訣竅在於:辨別「想要」與「需要」、「享樂」與「德性」之間的區別,並釐清需要多少金錢來維持我們的幸福。

    弄清楚這一點,對個人及整體社會都至關重要。毫不意外的,低社經地位對人的健康狀態極為不利,研究指出,貧困人口的幸福感較低、罹癌率較高;富裕國家的人民往往比貧困國家的人民擁有更高的幸福感,而且幸福感往往會隨著國家財富的增加而提升。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成為超級富豪,才能感到超級幸福。榮獲諾貝爾獎的心理學兼經濟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n)與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於 2010 年發表一篇引發熱議的論文,探討人要擁有多少錢才會感到幸福。該研究讓參與者評估自己過去的幸福感變化,發現人們的幸福感曲線會隨著年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在年收入超過 7 萬 5 千美元後,幸福感就不再繼續上升。另一個於 2021 年發表的研究,則是讓參與者評估自己當下的幸福感,結果發現,除了 20 %的人感到不幸福以外,一般人的幸福感曲線在年收入上升至 20 萬美元後就趨於平緩。儘管兩個研究存在數字上的差異,但研究者普遍認同:隨著財富的增加,金錢對提升幸福感的效果會逐漸減弱;此外,為了獲取更多財富而奮鬥的人往往比較不快樂,也比較無法體驗到因追求價值而產生的恆久滿足。

    美國哲學家瓦萊麗.蒂貝柳斯(Valerie Tiberius)在《反思生活》(The Reflective Life)中借鑑當代社會心理學觀點,認為理想的生活方式應該是「在自身限制範圍內明智的活著」。然而在一個炫耀性消費文化中,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因為外在物質財富往往是社會地位的象徵,而且人們對於「人要擁有多少錢才會感到幸福」的問題,缺乏一個明確且放諸四海皆準的數字。或許,問題重點不在於具體的金額,而是我們如何做決定。無論是在決定需要多少錢才能支持理想的生活方式時,或是研究者在尋找幸福感的金額門檻時,很可能都犯下與洛賽爾太太同樣的錯誤。人們總是根據「想要」的生活方式,來選擇「需要」從事的工作,但如果反過來思考,情況會有什麼不同呢?也就是說,我們是否應該在由渴望從事工作所決定的經濟能力範圍內,選擇自己負擔得起的生活方式?

jash.liao@qq.com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