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魚在中國氾濫成災 食人魚也不吃 [中國的吃貨大軍也不愛]

這種魚在中國氾濫成災 食人魚也不吃 [中國的吃貨大軍也不愛]

這種魚在中國氾濫成災 食人魚也不吃 [中國的吃貨大軍也不愛]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9%80%99%E7%A8%AE%E9%AD%9A%E5%9C%A8%E4%B8%AD%E5%9C%8B%E6%B0%BE%E6%BF%AB%E6%88%90%E7%81%BD-%E9%A3%9F%E4%BA%BA%E9%AD%9A%E4%B9%9F%E4%B8%8D%E5%90%83-041023425.html


養過魚的人一定看過垃圾魚,一隻30元就能在水族館買到,牠們經常吸附在水族箱壁或水草上,舔食青苔、吃掉飼料碎屑甚至其他魚類的排泄物,可以說是水族箱裡最好的清道夫。不過垃圾魚屬於外來物種,目前在中國境內沒有天敵,很容易在池塘、河川大量繁殖,捕食魚卵,嚴重威脅當地動物的生存,破壞生態鏈。

以往英國小龍蝦、美國鯉魚、非洲牛蛙等外來物種氾濫成災,中國的吃貨大軍往往透過上億張嘴將這些入侵者送進五臟廟,化解生態危機。但根據對岸網友表示,不是沒人吃過垃圾魚,只是垃圾魚實在難以下嚥,一來牠身上的刺比肉還多,二來垃圾魚的肉腥味過重,牠們平時吃下太多不潔的東西,人類吃了恐有健康疑慮。


垃圾魚不好吃,大概連號稱「水中狼族」的食人魚也心知肚明。在一個養滿食人魚的魚缸放進一條金魚會發生甚麼恐怖的事,網路上有很多實驗影片。有外國網友出於好奇,買來一條垃圾魚放進食人魚池作實驗,只見垃圾魚一開始躁動不安,在一張張血盆大口環伺下用吸盤四處探索、適應環境,不到一個小時就跟食人魚變麻吉了。看來食人魚再怎麼神經質、再怎麼兇狠,沒餓到發狂,壓根不想獵食這位「鏟屎官」。


台灣人最熟悉不過的垃圾魚原產於中南美洲,喜歡生活在溪流底部,以沉積的有機物為食,1970年代台灣水族館業者將牠們引進,用以淨化水族箱。過去幾年卻在台灣各地的溪流、水池發現牠們被棄養的蹤跡。恐怖的是,垃圾魚生命力超強,離開水面數十分鐘也能存活,甚至被觀察到在人類面前裝死,伺機連跳帶滾地回到水中。高雄師範大學理學院生科系教授梁世雄指出,垃圾魚在12個小時缺氧的情況下仍然能存活,甚至在實驗室裡將其置於-20度長達8個小時也不會死亡,一條命硬得很。


——
垃圾魚 介紹-https://www.itsfun.com.tw/%E5%9E%83%E5%9C%BE%E9%AD%9A/wiki-0102996-6536776
中文名稱:清道夫魚
別稱:垃圾魚、吸盤魚、琵琶魚
界:動物界
綱:輻鰭魚綱
目:鯰形目
科:棘甲鯰科
門:脊索動物門

9 thoughts on “這種魚在中國氾濫成災 食人魚也不吃 [中國的吃貨大軍也不愛]

  1. 琵琶鼠魚入侵 外勞饕客扮天敵

    https://blog.xuite.net/anderwkuang/danceofsea/184830494-%E7%90%B5%E7%90%B6%E9%BC%A0%E9%AD%9A%E5%85%A5%E4%BE%B5+%E5%A4%96%E5%8B%9E%E9%A5%95%E5%AE%A2%E6%89%AE%E5%A4%A9%E6%95%B5

    北港溪 因外來種琵琶鼠魚入侵,溪流生態 遭破壞,不過來台外勞發現牠的肉質鮮美,經常在岸邊捕撈,讓原本沒有天敵的琵琶鼠魚意外出現「外勞天敵」,這幾年來,數量有減少趨勢。
     
    原產於南美洲的琵琶鼠魚,俗稱垃圾魚,以水中死屍、藻類、落葉為食物,後來被水族業者引進放養在水族箱,做為「清道夫」角色,但因民眾任意棄養野放北港溪 ,與本土魚類搶食並吃掉本土魚類的魚卵,嚴重破壞溪流生態 。

    日前地方文史工作者許士能前往北港溪 進行生態環境調查,發現溪中仍有許多琵琶鼠魚,但與以往相比,數量有減少的趨勢,研判可能是外勞大量捕食造成,但真正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

    許士能表示,他曾見到外勞拿著魚網在溪邊捕捉琵琶鼠魚,每次收網都可捕獲好幾尾,這些琵琶鼠魚因沒有天敵,食物也不虞匱乏,體型都相當大,約在20至50公分,外勞對他說,琵琶鼠魚很好吃。

    外勞解釋,琵琶鼠魚的器官集中在上半身,因為是腐食性魚類,內臟穢物很多,因此他們是不吃上半身的,下半身才是主要食用部位,只要好好處理,這種魚的肉質鮮美,相當好吃。

    許士能表示,早期北港溪 水質清澈,經常有人在溪邊捕魚,後來水質愈來愈差,便很少人在此捕魚,不過外勞卻不介意,呼朋引伴在岸邊捕魚,成為琵琶鼠魚「意外的天敵」。

    1. 原來是不會烹煮+經濟效益低,所以才不能利用中國吃貨來消滅這場危機

      也就是政府沒有積極介入開發(食譜)的杜絕方法

      可惜大陸不看我文章

  2. 外來種魚類 – 琵琶鼠魚(Hypostomus spp.)生態特徵之簡介

    http://www.wetland.org.tw/about/hope/hope19/19-10.htm

    吳筱萍、梁世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生物科學研究所)
      琵琶鼠魚屬於鯰目(Siluriformes)、棘甲鯰科(Loricariidae),除了垃圾魚之外,它還有一個俗名為清道夫。十多年前,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琵琶鼠魚被大量引進,以清除水族箱內的碎屑殘渣,為飼主省去不少麻煩,所以這兩個封號便不脛而走。近年來,因為人們的棄養,卻為台灣帶來繼「福壽螺」事件後的另一起生態風暴。為了瞭解這台灣河川的外來「新霸主」,我們在農委會之委託下開始對它進行在本土河川內之生活史調查。以下就針對該物種的分類、分佈、生活型態、經濟價值及其適應能力作簡單介紹。

    分類:

      世界上的琵琶鼠魚有一百多種,國內較常見的種類為琵琶鼠、皇冠琵琶鼠及黃金琵琶鼠,而目前充斥本土河川的琵琶鼠種類是體色為深褐色具淺色花紋的種類。

    分布:

      琵琶鼠魚原產於南美洲之巴拿馬、巴西、哥斯大黎加等地。主要分布於亞馬遜河主、支流,屬於淡水魚種,但也曾在巴拉圭的河海交界處發現其蹤跡。引入台灣後,全省主、次要河川現在皆有分布,例如:冬山河、淡水河、大漢溪、頭前溪、濁水溪、高屏溪、阿公店溪、二仁溪,及農田灌溉渠道等。

    生活型態:

      琵琶鼠魚的體長在原產地約在50至60公分間,但在水族箱內很少超過30cm,不過,在台灣之水族箱內,飼養一年後,其體長就會成長至20 ~ 30 cm。依據我們在高雄縣高屏溪下游的觀察得知,野外族群之個體體長多在50至60公分間,而生殖腺成熟的個體體長大多超過30 cm。所以就體型而言,在台灣的琵琶鼠魚野外族群已可長成原分布地區之個體長度。但是,在琵琶鼠魚的性別分辨上,目前仍不易由體型的型態與大小判別。

      琵琶鼠魚喜歡棲息於水流較緩慢的水體或底層水域,它也能夠適應不同的棲地。在水流較急的水域,它會黏附在底質上幾乎不動;但在不流動的靜水域內,它的活動力會增加,並有鑽洞的習性。在南美洲的研究發現,它所佔據的生活位置,不會因季節或豐水期或枯水期的改變而有遷移的現象。但就我們在高雄市蓮池潭所做的問卷調查及觀察發現,在此的琵琶鼠魚不但會吃底泥及藻類,也會由水底游向表面,吃釣客所放的魚餌,與南美洲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為何在台灣和南美洲兩地琵琶鼠魚的棲息行為有所差異?推測一可能的原因為,在它的原產地亞馬遜河流域,多的是大型的食肉魚類、鳥類及哺乳類,為了求生存,所以琵琶鼠魚白天多躲在石縫間,晚上才會出來覓食。也因如此,其幼魚通常多待在淺水,以防被大型魚類捕食,等體型夠大,骨板夠硬,才會遷徙到深水棲息,同時,當牠遇難時,它會把胸鰭及背鰭都撐開,讓那些掠食者難以處理。而在台灣,它唯一的天敵只有「人」,因此造成它不論在任何深度、任何時間,均有機會看到他的蹤影。

      琵琶鼠魚屬於雜食性魚類,從它的外形及特化的吸盤口器,可瞭解它屬於在底層覓食之底棲魚種,食物以水草、附著性藻類及底層有機物為主要組成。因水草的豐富度通常會隨著水深而遞減,所以其多以附著性藻類及底層有機物為主食,有時也可能吃其他魚類的卵或刮食受傷魚的魚肉。如果族群持續擴增,也可能消耗水中大部分的初級生產者,對本土魚、蝦之食源造成威脅。

      在南美洲,琵琶鼠魚會在該地區的豐水期(3~6月)開始抱卵,9月~11月魚卵成熟排放為其生殖季,但在台灣其生殖週期是否產生改變,仍待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它所採用的生殖策略並非量取勝,而以增加卵的品質-卵比較大顆,一次產約700至1000顆半徑約3至4公分之卵粒,同一生殖季內並可重覆產卵。該魚種也具保護子代的行為-會築巢在較淺的水域,以防幼魚被食;當幼魚遭到攻擊時,雄魚會有抵抗的行為。

    經濟價值:

      除了上述提到琵琶鼠魚可幫飼主清理水族箱外,它還有其他的經濟價值。首先,並不是所有的琵琶鼠魚都是其貌不揚,它們有很多具有五彩繽紛,非常美麗的體色,故具觀賞價值,水族愛好人士稱它為「異形」,在飼養上投入許多的心思及花費。另外,在南美洲因其表皮很厚,皮上又有硬角,被不少印地安原住民用來製成「磨刀器」,雖然垃圾魚成魚魚肉並不多,但也是當地的食用魚之一,在台灣則很少聽說被食用,據聞少數菲籍及泰籍勞工以其為食。國內有些饕客也曾以「火烤」或「藥燉」的方式作為料理,但國人接受度並不高。

    適應能力:

      琵琶鼠之適應性極強,把台灣當自己家一樣,橫行無阻,到底是哪些特質,使他們佔了如此的優勢呢?可能的原因有三,第一,強韌的骨板,不但可抵禦天敵,也可降低身體裡水分散失的速率,使其可短暫離開水面。第二,在南美洲的研究指出,豐水期時,琵琶鼠魚如一般魚類利用鰓呼吸,但枯水期來臨時,它的胃可幫助呼吸。所以利用放水的方式來清除琵琶鼠魚,似乎並不適用。第三,它血液中血紅素攜氧的能力比其他的魚類高,以致在低氧的環境中仍可存活。

    結論:

      外來種一旦適應其入侵區域的生活環境,常在無天敵,可多產的狀況之下,對本土物種產生排擠效應,破壞原有生態系的平衡。同時,外來種之族群一旦建立後,移除及防治成本可能極高,甚至有時根本無法做到。國人長期以來的宗教放生及棄養等行為,均為台灣地區目前外來種充斥之主要原因,為了台灣地區生態環境之健全及本土物種之生存,實在有加以規範之必要。

  3. 我查清了4千億蝗蟲消失的真相,並且告訴你不會來中國 [索馬里人 吃貨 超強]

  4. 垃圾魚入侵碧湖公園 「用腸子呼吸」12小時沒水不會死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71779&from=line_setn_msg

    碧湖公園的大陂湖昔日為農業灌溉用水的來源,早期孕育許多老人家記憶中的臺灣原生魚類,而今卻遭外來入侵魚種肆虐,其中以琵琶鼠(垃圾魚)最為嚴重,生存力強且食量大,總掠食其他魚種魚卵,壓縮原生魚的生存空間。為此臺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在臺北市議員李建昌及公園處、動保處的協助下,在碧湖發起「水中『滅鼠』大作戰」的公益活動。

    臺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專家張嘉宏說明,垃圾魚會出現在台灣是因為20多年前,水族業者引進要用垃圾魚來清理水族箱,垃圾魚小時候長的很可愛,剛出生時只有0.8公分左右,他舉著手上的小垃圾魚說明,「這是今年初生出來的垃圾魚,由於營養不足,只有12~3公分」。他進一步說明,垃圾魚一年可以長30公分,只要一年半就能長到42公分,不過垃圾魚長大後外貌變得恐怖,甚至更有「異形」的別稱,因此多半會被民眾丟棄在湖裡。更驚人的是,當垃圾魚長到30公分時就有繁殖能力,一次至少產出3~5千隻且有9成可以存活。

    張嘉宏解釋,垃圾魚原生地在南美洲,在當地牠有天敵,因此垃圾魚只好變成夜行性動物,但在我國並無天敵,加上生存能力極強,因此稱霸水中世界。另外,由於我國的魚類,除了吳郭魚會挖洞護卵外,其他魚都沒有護魚習慣,縱使一次可產3~5千顆魚卵,但幾乎被垃圾魚吸食,導致我國魚種嚴重受害,水中生態單元化,只剩下垃圾魚。

    張嘉宏還提到,垃圾魚頭部摸起來如石頭般堅硬,據說南美洲原住民會拿牠的頭來磨刀。而且本身水分散失很慢、血液是紅色,代表其含氧量很高,加上垃圾魚身體大部分都是腸子,能夠用腸子呼吸,縱使在陸地待上12小時也不會死掉,生存能力極強。

    這次活動希望能夠達成兩個目的,第一是移除琵琶鼠魚(垃圾魚),第二則是希望藉此進行生態教育,讓民眾認識碧湖原生的水中生物、及外來種對環境的威脅與破壞,不當的放生行為對被放生地點生物帶來的危害,甚至造成原生物種的滅絕,期盼大眾對「放生、放死、殺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5. 在中國的吃貨面前,只要好吃入侵種都能吃成瀕危物種? #暖心 #離譜操作 #離譜 #奇葩 #整活 #真人真事 #離奇 #搞笑 #有趣

    對中國人來說
    四隻腳的除了桌子不能
    兩隻腳的除了人類不能
    天上飛的除了飛機不能
    海底游的除了潛水艇不能
    其他都是可以吃的

    1. 【由 cSubtitle.com 自動生成】

      原来中国的吃货能把入侵物种吃到灭绝。

      小龙虾作为一种入侵物种,凭借其强大的繁衍能力,在国外简直是横行霸道无数,被入侵的国家都拿他没办法。然而当他来到中国后,直接变成了麻辣小龙虾和蒜蓉小龙虾,就连他引以为豪的繁衍能力,在吃货们的嘴面前也根本不够看,甚至还嫌他烦演的太慢,最后还得靠着人工饲养在中国的吃货面前,管你是不是入侵物种,只要好吃,那你就是濒危物种。

      之前生蚝在丹麦泛滥成灾,面对这种太平洋的入侵物种,丹麦人民表示束手无策,中国的吃货们看后都馋哭了。

      在中国,生蚝同样属于入侵物种,但生蚝估计做梦也想不到,来到中国后,他的可会变成装它的碗更想不到自己一个海里的生物,最后会和蒜蓉粉丝躺一起。最终堂堂一个入侵界的王者,混到了需要人工养殖的地步。

      此外,牛蛙也是入侵物种,起初牛蛙靠着长得丑的优势,曾一度在国内泛滥成灾,直到吃货们发现,这货虽然丑,但是好吃,入侵物种就这么变成了一道荤菜,混的比较惨的还有罗非鱼,不仅鱼肉能吃鱼皮,还有医用价值,对烧伤患者有很大的帮助。

      在中国人眼里,没毒的是食材,有毒的是药材,实在不能吃还能当建材,哪怕是恐龙活到现在也不过是多了一道荤菜。

      ====================

      原來中國的吃貨能把入侵物種吃到滅絕。

      小龍蝦作為一種入侵物種,憑藉其強大的繁衍能力,在國外簡直是橫行霸道無數,被入侵的國家都拿他沒辦法。然而當他來到中國後,直接變成了麻辣小龍蝦和蒜蓉小龍蝦,就連他引以為豪的繁衍能力,在吃貨們的嘴面前也根本不夠看,甚至還嫌他煩演的太慢,最後還得靠著人工飼養在中國的吃貨面前,管你是不是入侵物種,只要好吃,那你就是瀕危物種。

      之前生蠔在丹麥氾濫成災,面對這種太平洋的入侵物種,丹麥人民表示束手無策,中國的吃貨們看後都饞哭了。

      在中國,生蠔同樣屬於入侵物種,但生蠔估計做夢也想不到,來到中國後,他的可會變成裝它的碗更想不到自己一個海裡的生物,最後會和蒜蓉粉絲躺一起。最終堂堂一個入侵界的王者,混到了需要人工養殖的地步。

      此外,牛蛙也是入侵物種,起初牛蛙靠著長得醜的優勢,曾一度在國內氾濫成災,直到吃貨們發現,這貨雖然醜,但是好吃,入侵物種就這麼變成了一道葷菜,混的比較慘的還有羅非魚,不僅魚肉能吃魚皮,還有醫用價值,對燒傷患者有很大的幫助。

      在中國人眼裡,沒毒的是食材,有毒的是藥材,實在不能吃還能當建材,哪怕是恐龍活到現在也不過是多了一道葷菜。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