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如何分辨因、果?

遇事如何分辨因、果?

遇事如何分辨因、果?

輪迴、因果,好像是五濁惡世,人生運作的基本原素,

隨著知識的普及,各家說法、各類介紹,就如雨後春筍一般,隨順因緣地冒出來。

 

~~~世事難料盡人事!萬般註定聽天命!~~~

 

「宗教勸化世人時,常說因果報應道理。」軒風不解,「請問師尊:遇到情境時,要如何來分辨,是自造惡行的因?或是業障現前的果呢?」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師尊笑笑輕語,『如果戲名是「小放牛」,自然會有牧童等角色來互動。』

 

「而且,這位牧童還會唱『我~一見你就討厭,再見你更傷心,你要帶他走,我就跟你把命拼!』,是吧?!」軒風唱作俱佳地比畫。

『沒錯~原則上會這樣!』師尊笑笑回應,『不過~有時候也會「應觀眾要求」,添減角色、增刪對話、或更改結局!』

 

「應觀眾要求?」軒風瞪大眼睛,「角色、對話、結局都可以應觀眾要求的話?人生是否是命由己造,事在人為?」

『沒錯~原則上會這樣!』師尊笑笑回應,『不過~有時候也會「應觀眾要求」,一刀未剪、原汁原味、或萬般註定!』

 

「那~」軒風一時搞不清楚方向,不知什麼是原則,「請問:因果,應該是『命由己造』?還是『萬般註定』呢?」

『呵呵~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師尊老生常談,淡淡回應,『一切因緣,都是「應觀眾要求」罷了!』

 

「都是應觀眾要求?如果觀眾執著『命由己造』,行事豈不是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者落入『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情境?」

『沒錯~也許會這樣!』

 

「若是應觀眾要求?如果觀眾執著『萬般註定』。行事豈不是會『命有終需有,命無莫強求』,搞成『萬般註定,逢逆問天』的無奈?」

『沒錯~也許會這樣!』

 

「也是有人執著:『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不管天註定幾分,若是觀眾有心打拼,人生結局大約能百戰百勝、或扭轉乾坤吧?」

『沒錯~也許會這樣!』

 

「佛家勸世認為:『無法分辨眼下是因、還是果?希望能無選擇的對大家好』。可是~這種超高標準,會不會變成曲高和寡,窒礙難行?」

『沒錯~也許會這樣!』

 

~~~當下一念化果因!思慮在三賜福因!~~~

 

「請問師尊:遇到情境時,」軒風還是不解,「我們要底要如何來分辨,眼下情境,是屬於自造新業,自立惡因?還是業障現前,自嚐惡果?」

『當下第一念,因緣業果現!思慮再三行,植福善因願!』師尊眼睛閉上,輕輕地說。

 

「當下第一念?」軒風搞不清楚,「請問:什麼樣的念頭,才稱的上是『當下第一念』呢?」

『請問:三乘七等於多少?』師尊輕輕回應,『不必回答,你現在腦海中浮現的念頭,就是「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第一念」!』

 

「當我們看到某人,情緒激動『一見你就討厭,再見你更傷心』想要把命拼時,請問:這代表彼此有累世惡因,目前果報現前嗎?」

『沒錯~不管當下第一念,是想千刀萬剮?或是贊助扶助?都算是累世冤親債主果報現前!至於是善果、還是惡果,就由老天爺決定。』

 

「如果看到某人,心中原本想要把命拼,經過再三思慮,覺得有違善良風俗、也辜負師長教化。請問:這算自了惡果、自造善因嗎?」

『沒錯~待人接物、應對進退,只要時時想著人家對我們的好,心存感恩,不忘助人植福,自然就能自了惡果、廣行善因了!』

 

「若是修為不好,當下仍生惡念,請問:要如何來分辨,這個現前的果報,屬於耗損錢財?付出情感?或犧牲生命?而幅度又該多少呢?」

『自己會知道!只是人心好逸惡勞,討報幅度很難拿捏,償還只想重罪輕報,討報卻想多多益善!自然就陷入多一點、少一點的因果遷纏!』

 

~~~放下化解善惡因!祈請神佛釋果因!~~~

 

「請問師尊:因果遷纏固然合理,」軒風心中不明,「在因果討報、償還過程中,如何方能討者無怨、還者歡喜,斤兩還清,分毫公平呢?」

『唔~只有誠心恭請神佛慈悲作主,』師尊善語慈心相勸,『居中協調,化解彼此因果冤欠嘍!』

 

「請問:只要事主誠心請神佛慈悲作主,慈悲的神佛,大約就會居中協調,化解彼此的因果嘍?」

『沒錯~也許~會這樣?!不過~也也許~不會這樣?!』

 

「唔~師尊說法含蓄,恐怕其中另有但書?」軒風雙手合十,誠心詢問,「能否請師尊,慈悲明示其中緣由?!」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本就因果自受,天經地義!只要事主誠心償還,債主願意領受,化解之道,自然是水到渠成!』

 

「換句話說,那些化解不成的~」軒風小心猜測,「是否屬於事主無心償還,或是債主不願領受,所造成的後果?」

『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放不下貪、嗔、癡三毒,繼續沉迷在殺、盜、淫、妄、酒編織而成的名、利、權、貴美夢之中?』

 

~~~萬事皆因強出頭,遇難逢逆頭擺低!~~~

 

「請問師尊: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事主誠心償還,毫不拖欠呢?」

『天有五尺高!』

 

「五尺高?唔?五尺不是只有150公分嗎?」軒風一臉疑惑,「人隨便也高過五尺?!這麼說來頂天立地、俯仰無愧天地,是很簡單的嘍?」

『沒錯!想當個頂天立地、還是俯仰無愧天地的英雄好漢,本來就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唔~如果這麼容易?為什麼當今社會上,找不到幾個頂天立地、俯仰無愧天地的英雄好漢呢?」

『那是因為:大家喜歡踩著別人往上爬,滿腦子都是別人怎麼相欺,看不到別人的好,個個近視短利,都想出人頭地,沒人想當英雄!』

 

「唉~如果真的有人,我是說如果!如果真的有人,想要當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好漢時,請問:應該怎麼做呢?」

『如果真的有人,想當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好漢時(不是別人心目中),很簡單~只要慬得將七尺身軀,立足於五尺天地之間,就可以了!』

 

「七尺身軀,立足於五尺天地之間?那~豈不是:進退處處受限、時時遭受壓迫、肢體不容伸展、心志扭曲變型?這~難道就是英雄好漢嗎?」

『無知~』師尊斥喝,『想將七尺身軀,立足於五尺天地之間,又能頭頂天、腳踩地,俯仰進退合乎天地規範,無愧天地約束,是很簡單的!』

 

「唔~」軒風低頭無語,「請師尊慈悲開示,身心立足於天地之間的方法?」

『你想知道?』師尊詢問軒風。軒風點點頭誠心請問,師尊眼視遠方喃喃自語,『萬事皆因強出頭,遇難逢逆頭擺低!』

 

「頭~」軒風忽然間像被電到一樣,全身毫毛通通都有,「擺~」立正站好,行最敬禮,「低!」

『沒錯~做人只要頭擺低,問詢人和皆合禮,態度恭謙廣思慮,天地何曾惡語欺?』師尊笑語回應,『這種人遇到討報,必定誠心償還,毫不拖欠!』

 

「請問師尊:誠心償還的事主,難道不必事先懺悔罪障嗎?」軒風過去常建議人要慬得「懺悔、反省、改過」,可是師尊卻沒有提到這些主題。

『要懺悔罪障!』師尊斬釘截鐵,『只不過,慬得頭擺低的人,處事必定思慮周全,懺悔罪障這等小事,不必要求,也會自願去做的。』

 

~~~廣行陰騭利人天,常行利他福緣添!~~~

 

「請問師尊: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債主願意領受,化解彼此累世遷纏的因果呢?」

『廣行陰騭!』

 

「廣行陰騭?」軒風不解,「請問:是指要人多行佈施、眾善奉行,利用行善積德、以償還冤欠的意思嗎?」

『不是!人不見為「陰」,暗中施與為「騭」,凡做有益於人的事,不欲人知,都叫「陰騭」。所行陰騭,不勝枚舉,以「廣行」概括!』

 

「請問,這是要我們常思良善,廣行利他,似墨家『兼相愛』說法,也似佛家『不住相佈施』的意思嗎?」

『不要執著文字相!』師尊笑笑舉例,『如果有人問你「吃飽沒?」,你猜,人家是想知道,你剛才吃了多美味的東西嗎?』

 

軒風緊閉嘴巴,搖搖頭。師尊慢條思理的回應,

『人家問你吃飽沒?只是希望你別餓著了,關心你。你只須點頭微笑回應,謝謝人家即可,

 至於剛才吃了什麼?有沒有吃飽?其實你自己最清楚。如果沒吃飽,要忍一忍?還是再找些吃的?都可以,

 以前可能三餐別人打理,平常茶來伸手、飯來張口,如今知道,一切事情都要自己打理,這~就是「知規矩」,

 漸漸地,明白某些食材容易餓?某些食材較順口?多吃油膩對身體不好?亂吃亂配容易拉肚子?這~就是「明規矩」,

 之後了解,大魚大肉都是浪費,粗茶淡飯才是根本,維持生命的食物不吃不可,圾垃食物多吃無益!這~就是「守規矩」。』

 

「感謝師尊解說吃飯要義!」軒風思緒混亂,不知所以,「軒風資質魯頓,還望師尊慈悲提醒,吃飯與廣行陰騭之關連?」

『你~需要人家教,才慬得怎麼吃飯嗎?需要別人說,才了解什麼菜好吃嗎?要老師提醒,才知道怎麼吃飽嗎?』

 

軒風啞口無言,不覺覺搖搖頭。心中卻清楚明白,吃飯本來就是靠自己。只是不慬,這與「廣行陰騭」有什麼關係?

『你會說~這口飯的養份給左手,這道菜的活力給右腿,那口湯的營養供養身體嗎?』

 

「不會~吃進去的東西,本來就由身體統一吸收,再負責供養全身活力所需!」

『那就對了,「廣行陰騭」也是這樣。心中不必想,做這件善事可消多少業障,做那件好事可得多少功果。

 只要心中無乞無求,盡力去做利益他人的事,不必在乎有沒有人知道。兼相愛、與不住相佈施,都是一個名詞罷了。』

 

「原來如此!」軒風似乎聽慬了,「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時時懺悔己過,心存良善,常行利他,不為所求。

 就算是因果遷纏多世,有著深仇大恨的冤親債主們,也會因為我們的改變,而願意透過神佛調解,化解彼此的因果嘍!」

『沒錯~也許會這樣!』

 

「疑?也許~」軒風心中思索,「請教師尊:這表示,就算做到這樣,也還不能保證,可以化解所有的冤欠嘍?」

『不是!而是想要化解冤欠的雙方,彼此都要保有「真心、誠意」,與相互體諒的心,才有可能化解彼此的心結!』

 

「感謝師尊指導!」軒風雙手合十,「祈願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教導世人明白因果遷纏之理,從中瞭解冤結化解之道!善哉!」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身,一切我今皆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