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單身世代!臨終陪伴的是看護和護理師 學會獨居獨老獨死
超單身世代!臨終陪伴的是看護和護理師 學會獨居獨老獨死
資料來源: https://www.msn.com/zh-tw/news/living/%E8%B6%85%E5%96%AE%E8%BA%AB%E4%B8%96%E4%BB%A3-%E8%87%A8%E7%B5%82%E9%99%AA%E4%BC%B4%E7%9A%84%E6%98%AF%E7%9C%8B%E8%AD%B7%E5%92%8C%E8%AD%B7%E7%90%86%E5%B8%AB-%E5%AD%B8%E6%9C%83%E7%8D%A8%E5%B1%85%E7%8D%A8%E8%80%81%E7%8D%A8%E6%AD%BB/ar-AA15jKJt?ocid=msedgntp&cvid=f321be42cf8f49a58446443e1242eb66
單腳跳繩超俐落,一隻腳跳500下,再換腳,不管是原地小跑步,或是靠牆深蹲,鍛鍊核心,護理師譚敦慈邊做邊跟我們聊天,也看不見她氣喘吁吁,譚敦慈說,平常每天出門爬山,下雨天,在家也能運動,她說最不希望的事,就是老後帶給孩子負擔,認為每個人都該會自己的健康負責。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希望活著每一天都能動,我最羨慕誰最羨慕伊莉莎白女王,因為她不健康年只有一天,因為我覺得我們如果躺在床上8、9年,我覺得不只是對自己是一個折騰,對你的家人更是一個折騰,一個人也要好好吃飯,因為我覺得很多人一個人,尤其很多媽媽會這樣,小孩不回來,她就隨便這樣吃,那我沒有,我每天要吃的蛋白質,要吃的纖維,要吃的澱粉,我都是按照這個規則(煮),就是按照國健署我的餐盤,那我現在當然我60歲了,我的蛋白質要達到,那我50公斤,我蛋白質要達到60克,所以我是有按照這樣算的。」
在先生林杰樑醫生過世後,譚敦慈陪伴孩子長大,大兒子在行醫了,小兒子在念醫學院,孩子都忙,她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充實。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我去運動的時候,很多人就問我說,你一個人運動嗎?那我一直都覺得很奇怪,我們運動不是應該一個人嗎?我就會覺得說,我們的人生不要跟別人綁在一起,包括你的小孩,的確遇到很多人跟我說,他沒辦法一個人吃飯,這也是讓我覺得很訝異的地方。」
譚敦慈說,她不想要依賴孩子,自己可以把自己過好,其實現在未婚單身、獨居、離婚、喪偶,越來越多人或早或晚,都可能成為「超單身世代」,步入一個人的老後,根據內政部統計,國內單人戶占比,過去20年,從8.5%增加到14%,增加幅度達到6成4,2021年單獨生活戶突破300萬戶,占總人口的一成三,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統計,老年人口住宅數,109年第一季是57萬多戶,111年第二季已經有68萬多戶,獨居戶更從43萬多戶增加到51.7萬多戶,65歲以上獨居成常態,達到7成6;少子高齡化下,專家認為,獨居獨老是台灣未來的樣態,家庭結構從大家庭走向小家庭,或是走向獨居的一人家庭。
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傳統觀念)你要有結婚你要有家庭,你要有小孩你才有幸福,這個幸福還是比較回到是,一個傳統刻板的概念是,例如說你是子孫滿堂,你有人可以送終,你有人可以陪伴你最後最後,幫你什麼處理後事,這些東西都是過往文化,給我們一個傳統的概念,(應該改變想法)每一個人如果都能夠,為自己決定最後最後我需要什麼,或我想要什麼,這絕對不會是只有我們剛剛所講的,無論是遺囑醫囑還是身後事,甚至是最後那10年、20年,我該怎麼樣一個人生活,我們醫院非常多,最後離開的,最靠近你的人是看護,是我們的護理師,這個是我們叫做新的家人,那你也要調適。」
諮商心理師建議,面對獨居獨老,身心都要做好調適,從早點為退休的經濟做準備,到安排退休生活的人際網路,更要培養與自己相處的能力,還有醫療準備和醫囑,而國家社會的長照系統,也要做因應和規劃。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薛承泰:「未來的老人,他們很可能會走向機構式的長照,因為他沒有子女,會有更多人會走向機構,這個都是我們現在在呼籲在地老化是對的,是對目前的老人來講,我們是希望在地老化的措施,但是未來的老人很可能,會走向機構(趨勢)。」
我們是一個人來到世上,我們也會一個人離開,不管是不是獨居獨老,都要有把日子過好的能力,以及提前做好身心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