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

四念住

四念住


第一念住為身念住,觀察身體為不淨物。身體內外,污穢充滿,沒有乾淨之處,故觀身為不淨[4]。其下為六種修行方式:入出息、威儀路、正知、厭惡作意、界作意、九墓地,以此修行逐漸達到無所依而住,不會對世間事物有所執著。

入出息:如實觀察自己的呼吸。其中分為四個階段:入出息、長短息、全息、微息[5]。

威儀路:如實了知行、住、坐、臥四種威儀[6]。

正知:在一切行為中保持四種正知:有益、適宜、行處、無痴[7]。

厭惡作意:是指因為身體不淨,而厭惡身體的三十一個組成部分[8],以摒除我執[9]。界作意:指四界分別,為觀察身體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10]。

九墓地:是指人死後的各種肉體敗壞的色相:膨脹青瘀膿爛相、食殘相、斷壞相、血塗相、筋腱連骨相、散亂相、白骨相、陳年白骨相、骨粉相[11]。有時候會把九墓地分為九種不同的身隨觀業處,和其他五項合為十四種身隨觀業處。入出息念、厭惡作意此兩種為安止業處,修習入出息念可以達到第四禪,修習厭惡作意可以達到初禪。其餘十二種為近行業處,只能達到近行定。

第二念住為受念住。佛陀指導觀察九種受念: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有物染的樂受、無物染的樂受、有物染的苦受、無物染的苦受、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無物染的不苦不樂受[12]。觀察感受,感受就是苦樂的感覺,快樂從痛苦的因緣而生出,又生出新的苦樂,世間並無實在的快樂,所以觀受為苦[13][14]。心念住

第三念住為心念住,佛陀指導觀察十六種心: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15]。觀察心念的無常,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為無常[16][17]。法念住

第四念住為法念住,其下分五種:五蓋、五取蘊、六處、七覺支、四諦。

五蓋,即修習禪定的五種障礙:欲貪[18]、瞋恚[19]、昏沉與睡眠[20]、掉舉和追悔[21]、疑[22]。[23][24]

五取蘊,即五蘊,色、受、想、行、識[25]。

六處,即六內處與六外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26]。

七覺支,即七種覺悟因素: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27];

四諦,即四聖諦:苦、集、滅、道[28]。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