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

五戒

五戒


不殺生:慈悲戒殺 論心成罪

不偷盜:舉離本處 不與而取謂之偷盜

不邪淫:邪淫亂靜損德障菩提

不妄語:妄語誑惑人心不堪入道

不飲酒:佛教的特質——不飲酒

 

口訣:酒(殺到一萬九)

One thought on “五戒

  1. 星雲大師現代詮釋–受持五戒 2014/3/28 | 作者:星雲大師
    資料來源: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342734
    受持五戒,以止惡行善的戒行達到自心清淨,進而尊重他人,能帶給社會無形的穩定力量,每個人都能享受最大的自由。
    佛教徒受持戒法,就好比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受持五戒則是信仰的實踐。戒的本質是不侵犯,從不侵犯中,完成身口意三業的清淨。因此,戒為一切善法的根本,受持五戒,可以增長信心、智慧,生出功德,人身平安,增加道念,防非止惡,獲得尊重,人我和諧。五戒即:第一、不殺生。主要是不侵犯人的生命,進而尊重他人的生命自由。佛教雖然不強制人人吃素,但要能做到不輕易殺生,所謂「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尤其不能侵略、傷害他人。第二、不偷盜。不可以非法將別人的財物佔為己有,即「不予而取」,要尊重他人的財產自由。不予而取,不管自取、教他取,皆為不當。如:順手牽羊、違法貪污、吞沒寄存、欺罔共財、經營非法、詐騙投機等,都是佛教所不容許的非法所得。第三、不邪淫。邪淫,指的是在夫妻正常關係之外的感情生活,會造成家庭不幸、社會混亂,因此要能尊重、不侵犯他人身體、名節的自由。第四、不妄語。妄語有惡口、兩舌、綺語、說謊等,如果因為自己的一句話造謠生事、毀謗他人名譽,破壞別人的好事,讓別人因此受到極大的傷害,就是妄語。所以要尊重、不侵犯他人的名譽、信用自由。第五、不亂吃。五戒裡的「不飲酒」戒,廣泛來說,就是不接近會傷害自身健康、使自己心智迷亂的物品,像嗎啡等毒品,不但會侵害自己的身心,也會將個人的名聲、金錢、人緣吃光;又如喝酒,酒是刺激性飲料,飲酒過量,酒也等於是毒品,所以要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健康的自由。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但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條戒,即「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他人,自己更能自由。持守五戒,其實就是體現自由民主的真義。綜觀那些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大都是觸犯了五戒才被判罪坐監;所以受戒是守法,能夠受持五戒的人,才能免除身心的恐怖憂惱,進而享有真正的自由、平安、喜樂和尊嚴。
    淨化人心的良藥
    一般佛教徒都曉得布施修福,這是以身外之物來利人,只要有施捨心的人都可以做得到;受持五戒,是以止惡行善的戒行來達到自心的清淨,進而尊重他人,能帶給社會一股無形的內在穩定力量,每個人都能享受最大的自由,此不侵犯他人的功德,比布施還要來得更大,所以佛陀常讚歎五戒為「五大施」。此外,佛教的「五戒」,禁止殺、盜、淫、妄、酒,和中國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也有共通之處,如: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亂吃曰智;只是儒家的「五常」僅止於勉人律己,而佛教的「五戒」,則從消極的持守不犯,進而積極的尊重利他,根本精神即尊重他人的自由、不侵犯他人。如此,不殺生而護生,自然健康長壽;不偷盜而喜捨,自然能發財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喝酒而遠離毒品,自然身體健康。所以,受持五戒,從自利來說,如同在福田裡播種,縱使不求,自然有許多利益加身,能享有無盡的功德善果;從利他來講,五戒是淨化人心的良藥,一人受持,一人得益;萬人受持,萬人得益;如果全國人民共同受持五戒,這個國家必定是個安和樂利、自由民主的國家。
    傳統之說
    五戒
    梵語panca ??l?ni。指五種制戒。
    (一)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予取)、不邪淫(非梵行)、不妄語(虛誑語)、不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我國古來以五戒配列於仁、義、禮、智、信五常,復以不殺配東方,不盜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飲酒配南方,不妄語配中央。
    (二)亦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不飲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總攝口業之惡,蓋由十惡之說轉來者。《灌頂經‧卷一》、《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四天王經》等皆舉此說。
    (三)為在家菩薩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禁絕奪生命、不予取、虛妄語、欲邪行、邪見等。《大日經卷六‧受方便學處品》、《大日經疏‧卷十八》等說之。即於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飲酒戒,另加邪見戒。
    (摘自《佛光電子大辭典》第四版)
    五戒提問
    問:五戒裡的「不妄語戒」,即不可說謊。曾經有信徒經營商業,他認為做生意如果實話實說,東西根本賣不出去,這時候該怎麼辦?
    答:過去有一位賣布的信徒來找我,他說:「師父,我要受五戒,但是五戒裡有一條不妄語戒,我做不到。」
    我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是賣布的,凡是來買布的人都會問我:『這塊布多少錢一尺?』我說:『三塊錢一尺。』他又問:『它褪色不褪色?』當然我知道會褪色,但是說出來他就不買了,我只好告訴他『不褪色』。我要做生意,就必須說謊騙他,騙他才能賺錢,所以不妄語這一條戒我不受。」
    我告訴他:「這一條戒你還是要受,以後他問你『多少錢一尺?』你一樣可以告訴他:『三塊錢一尺!』他再問:『褪色不褪色?』你說:『褪色,你要不褪色嗎?我這裡還有一塊布,是八塊錢一尺。』一等價錢一等貨,如果你有信用,誠實的告訴他,你的生意會更好。」
    他聽了我的話,沒幾年後,我再看到他時,他的生意已經從一個小店舖擴展到蓋大樓了。為什麼?因為他有信用,大家都要去買他的布。所以受戒的利益太多了。
    問:有的人認為受戒以後萬一犯戒會很麻煩,不如不受戒就不會犯戒了?
    答:有人認為受戒難免會犯戒,不受戒就不必擔心犯戒,這是錯誤的想法。
    事實上,不受戒,就可以殺人嗎?不受戒,就可以偷東西、非禮、造謠嗎?不受戒,就可以放任自己的身心迷亂、胡作非為,不受法律的制裁嗎?不要等到違犯過失,讓法律來制裁時就已經為時已晚。
    不如受持五戒,先在自己的心理上建立防非止惡的觀念,自然不容易犯過。縱使犯戒,因為有慚愧心,懂得懺悔,還是有得度的機會。
    問:如果不小心犯戒了,這時候應該怎麼辦?
    答:受了戒犯戒,可以懺悔,如果再犯,經過不斷的懺悔還是能滅罪。
    就如衣服上沾染髒的東西,用懺悔的法水,就可以把它洗乾淨;有罪業,經過懺悔,還是能恢復清淨。
    因此受戒不怕犯戒,只怕不懺悔。一個人受了戒,要他不犯戒是不容易的,但是犯了戒不能不懺悔。
    (摘自星雲大師著《僧事百講》)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