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醫師)的等級(階級)與薪水

醫生(醫師)的等級(階級)與薪水

醫生(醫師)的等級(階級)與薪水 [方便看醫院偶像劇用]


資料來源: https://medium.com/@chenlichi/%E9%86%AB%E7%94%9F%E7%9A%84%E7%AD%89%E7%B4%9A-2b65880eca92


我一直沒有好好弄清楚醫生的技能樹。因為這是一個一般人不會接觸到的領域,要成為一個醫生需要的考試分數實在太高了。事實上各行各業的成長路線與職位爬升的規則都各有不同,不特別查的話根本就不會知道。


醫師的成長軌跡
    醫學系學生 (1 到 4 年級) (準備第一階段國考)

    見習醫師 (Clerk) (5 到 6 年級) (路障)

    實習醫師 (Intern) (大學最後一年) (準備第二階段國考) (新制度已取消此階段)

    不分科住院醫師 (Post-graduate year) (PGY)

    住院醫師 (Resident) (R1, R2, …) (可以選科了)

    總醫師 (Chief resident) (最大尾的住院醫師)

    主治醫師 (Visiting staff)


醫學系學生

    這個時候就是跟一班的大學生差不的,只是課業從大二開始就會非常繁重,有很多醫學類的課要修,像是各種生物課程,藥學課程,生理學,病理學等等。會在這時候準備第一階段的醫師執照考試。也就是說一般大學生大四暑假畢業可以爽的時候,醫學院學生要準備考試。


見習醫師 (Clerk)

    這個階段通常要當一到兩年,是在臨床環境跟隨著師父修行。

    因為醫學系一班都要讀七年,在五年級跟六年級的時候 Clerk 的身份。

    這個時候常常看到白袍的年輕醫生三五成群地當路障。

    因為這時候並沒有可以開立醫療囑咐的能力,通常又不熟悉醫院的作業流程,很多時候都是以路障的身份在擋路而已。


實習醫師 (Intern)

    大七的最後一年,會以實習醫師的身份開始打雜醫院的大小事項。

    有很多表單要填寫。也要開始練習診斷,開藥,臨床照顧等知識。

    這個階段會開始輪班。

    這個階段的雜事很多,通常是做一些學弟妹不能做,學長姐又不屑做的冗長事。

    例如心電圖,抽血,送檢體,插拔設備。然而畢業後還有醫師執照的第二階段考試。

    很多人遇到醫學系學生就會問他選什麼科,但是其實一直到大學畢業都還不用選科。

    要注意的是從 102 年入學後的學生都會跳過這個階段,直接到下一階段,但是要當兩年的下一階段。

    等於說是把這個階段併入下一階段了。

    也就是說原本大學要讀七年,加上一年的不分科住院醫師。

    新的入學生則是讀六年,加上兩年的不分科住院醫師。

    對了,值班的意思是下不了班要在醫院過夜 oncall 的意思,然後隔天還要繼續上班到下午。

    超過 24 小時的班真是狂。

    很容易就到每個禮拜 80 小時的工時。

        


不分科住院醫師 (Post-graduate year) (PGY)

    有點像博士後研究員的概念,就是念完博士,不給你教授職缺,硬要凹你做事的感覺。

    這個制度其實來源於 SARS 後,我們想要讓每個成為醫生的人都可以有比較扎實的臨床能力而生出來的一年。

    在這個階段會輪流到許多科別支援與輪調。

    從這時候開始薪水可以拿到到年薪百萬以上。



住院醫師 (Resident)

    在不分科之後就是分科的住院醫師了。這個概念就有點像是一班人念完碩士才可以選科的感覺。

    你選的科別會影響你待在住院醫師這個身份的長度。

    第一年的住院醫師叫 R1 ,第二年的叫 R2 ,以此類推。待多久跟科別有關,可能要到 R5 或 R6 或 R7。



總醫師 (Chief resident)

    基本上就是最大尾最資深的住院醫師,通常住院醫師值班時間出狀況,最多就會向上逐級回報到他。

    除非有緊急要開刀等事項,才會呼叫 oncall 的主治醫師。


主治醫師 (Visiting staff)

    到了這個階段基本上就是在醫療專業上面封頂了,你可以選擇往上爬到管理階層,例如主任或院長。

    可以自己跑去外面開業或到小診所上班。

    基本上這個人就是病患的主要負責任,負責扛責任的,儘管大部分的時間可能不是由他來照顧病患。

    薪水可達 200 萬到 300 萬。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