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相經箋要集註序 廣化(南普陀寺)

五戒相經箋要集註序 廣化(南普陀寺)

五戒相經箋要集註序 廣化(南普陀寺)

 

 
  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法戒之根本也。佛法以五戒開演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梵網菩薩十重四十八輕之ㄧ切戒法。依之漸次修學,三聚悉持,清淨無犯,得圓滿成就尸羅波羅蜜,乃至圓滿無上菩提。何以故?受持五戒,破貪瞋癡煩惱。持不殺生戒,破瞋;殺罪由瞋心起故。持不盜、不婬戒,破貪;以盜、婬之罪由貪心起故。持不妄語戒,破癡;妄語由癡心發起故。持不飲酒戒,消除放逸;飲酒能破諸戒故。謂財、色與酒,是三種惑,臣耽喪家,君重亡國。受持五戒者,近報人天,遠證佛果。《善生經》云:「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 又此五戒,亦受儒家之重視,惟其名不曰五戒而曰五常。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也。以之配合五戒,即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婬曰禮,不妄語曰信,不飲酒曰智。世間法依之,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凡此種種散見四書五經中,曰仁、義、禮、智、信,是五常,不容紊也。 或問曰:五戒為佛弟子修身行道之規約也,何關國計民生,世界和平?答曰:君不聞乎?平天下之本在國,治國之本在家,齊家之本在修身;身修而後家齊(持五戒即是修身),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當知要圖世界和平民生樂利,當自人人受持五戒起。五戒對於世出世法,有如是廣大功德,是故經云:「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類通情非情境故也。」 近來授受五戒之風盛行,本是好事,但傳戒時間僅僅數日,且忙於儀軌之演練、齋供之奉獻,剩餘少許時間講演戒法,致使諸戒子,對於所受之戒法,不知持、犯?既犯矣,又不知重、輕,可悔、不可悔?於戒相上產生迷惑。方才上山受戒,下山即便犯戒,卻不知其非,然已受戒而犯罪者,罪加一等;愚頑者,罪上加罪,不知悔改;懦弱者,掉頭而去,不再信佛。如是等輩,誠可憐憫。復有存心懺悔受持淨戒者,恨不得其門而入,徬徨無主。因本寺家風,著重「持戒念佛」,遂紛紛要求老衲,開講《五戒相經箋要》。蓋此經於藏經中雖有蕅益大師之箋要,及弘一大師之補釋,然皆為文言,流通不廣,所以大眾勸請老衲,重新宣講,講畢以通俗文字記錄印製成書,流通益世。今已受五戒者,認識戒相之持犯輕重,使無疑惑;而未受五戒者,發心受戒,修諸功德,普利人天。吾哀其心誠而語切,極悲憫之,欲令成就,而老病交加,心餘力拙,囑待與諸同學商量以後,再做決定。退而謀諸昆,眾曰:「可也。」吾曰:「怎麼可?吾說話含糊,聲音沙啞;手指發抖,難以成書,如何可行?」眾曰:「說話不清,以傳譯宣之;手不能書,以筆錄為之;為利眾生,突破萬難,不亦可乎!」吾久欲分工合作,弘法利生,疑而不決;今聞眾意,欣然頷首可之。於是大眾歡喜雀躍,熱心促成。當場遴選傳譯、記錄、證義、問難、潤色及印製等職事,長老比丘為影響眾,沙彌和行者為當機眾,老頭陀法師為隨喜眾……,其餘諸出家在家僧俗人士亦隨喜參加。執事分配已竟,立即各就各位展開工作;首由老衲宣讀經文,講解要義,繼之辯論詞義,其後再作結論,記錄成章,證義不誤,終而潤色,排版印刷。課程進度,均按預定計畫行之,排除困難,日有進展。不出一年,即告完成,行將出版,執事者乃問序於老衲。吾乃欣然題詞曰: 弘法利生,佛子天職;分工合作,各盡其力; 宏揚五戒,尤為要切;朝斯夕斯,念茲在茲; 獻身獻心,令始令終;發菩提心,有願必成。 
  佛曆二五三九 民國八十四年   慚愧比丘廣化謹序於台中市南普陀寺丈室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