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 滅一族/三族/六族/九族/十族 是如何計算
中國古代 滅一族/三族/六族/九族/十族 是如何計算
資料來源: https://chatgpt.com/s/t_68ccb2a498d881919d9273f2b3ba5409
在中國古代法律與政治處罰中,所謂 滅族(誅族、族誅、夷族)是極嚴厲的刑罰,通常用於「大逆不道」的罪行(如謀反、謀大逆、弒君)。
古代典籍與法律常見的有「滅一族、三族、六族、九族、十族」,但不同朝代、不同典籍定義略有差異,以下整理主要觀點:
1. 一族
▲範圍:多指 直系家屬,包含本人、父母、妻子、子女。
▲例子:秦漢時若僅誅「一族」,大多只殺直系血親。
2. 三族
▲最常見,歷代法律中「誅三族」最普遍。
▲一般定義:父族(父親一系)、母族(母親一系)、妻族(妻子一系)。
▲另一種說法:父族、妻族、本人子女。
▲例如:漢代法律多採「父族、母族、妻族」的算法。
3. 六族
範圍擴大,細分為父母雙方再加妻族。
一般包括:
▲父族
▲母族
▲祖父族
▲祖母族
▲妻族
▲外祖族
這是「三族」的擴展版,將祖輩與外戚納入。
4. 九族
「誅九族」是中國古代最有名的說法,歷史上常出現在《尚書》《左傳》等典籍裡。
普遍定義:以「本人」為中心,往上下橫向各三代,共成九族。
▲往上:高祖、曾祖、祖、父
▲本人
▲往下:子、孫、曾孫、玄孫
▲或採「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的算法,也稱九族。
《周禮》《禮記》常用「九族」泛指親屬,不一定全是刑罰用語。
5. 十族
屬於極端說法,歷代極少真正執行,多見於文獻或戲劇。
有的解釋為 九族再加同學、師友或門生。
另有說法是 九族 + 鄉里。
在歷史記載裡,「誅十族」通常是誇張用語,表示株連極廣。
補充實際執行差異:
並不是每個朝代都真的執行「九族誅滅」。例如秦漢比較嚴酷,明清則往往誅三族為主。
象徵意義:
「三族」→ 極刑常態
「九族」→ 文獻、典禮中強調「大惡必誅」
「十族」→ 罕見,多為形容極度殘酷的懲罰
表格整理
名稱 | 定義範圍 | 常見算法/說法 | 備註 |
一族 | 直系家屬 | 本人、父母、妻子、子女 | 最基本的誅族範圍 |
三族 | 三方親屬 |
① 父族、母族、妻族 ② 父族、妻族、本人子女 |
歷代最常見的「族誅」規模 |
六族 | 擴大親屬 | 父族、母族、祖父族、祖母族、妻族、外祖族 | 將祖輩與外戚納入 |
九族 | 廣泛親屬 |
① 以本人為中心,上溯高祖至父,下及子至玄孫,共九族 ② 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 |
《尚書》《禮記》皆有九族說法,實際刑罰多誇張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