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杜特蒂的審判與照妖鏡─國際司法的雙標危機
觀點投書:杜特蒂的審判與照妖鏡─國際司法的雙標危機
資料來源: https://www.msn.com/zh-tw/news/national/%E8%A7%80%E9%BB%9E%E6%8A%95%E6%9B%B8-%E6%9D%9C%E7%89%B9%E8%92%82%E7%9A%84%E5%AF%A9%E5%88%A4%E8%88%87%E7%85%A7%E5%A6%96%E9%8F%A1-%E5%9C%8B%E9%9A%9B%E5%8F%B8%E6%B3%95%E7%9A%84%E9%9B%99%E6%A8%99%E5%8D%B1%E6%A9%9F/ar-AA1BEqXe?ocid=msedgdhp&pc=U531&cvid=c34cf75bb56d487cababa795d3c16896&ei=37
3月下旬,一場原本被預期為「公義審判」的國際法庭,最終卻演變成對西方國際秩序的現場控訴。年屆79歲的菲律賓前總統杜特蒂,坐著輪椅出庭面對國際刑事法院(ICC)對其「反人類罪」的起訴。未曾料想,當法官剛唸完起訴條文,杜特蒂旋即拋出三顆震撼國際輿論的「數據核彈」——阿富汗戰爭美軍屠殺35萬平民,以色列在加沙炸死5萬名兒童,ICC卻視若無睹。
這場審判,原本是菲律賓現任政府意圖清算前朝的政治操作,卻在杜特蒂犀利的反擊下,翻轉為對國際司法體系長期雙重標準的揭發。杜特蒂當庭播放達沃市禁毒時期的實錄影像,畫面中顯示治安明顯改善、犯罪率暴跌73%;接著,他展示一組令人髮指的對照照片:一邊是毒販虐殺的兒童屍體,另一邊則是美軍無人機轟炸平民的焦土。當他質問「哪一邊更像反人類?」時,旁聽席掌聲雷動,場面幾乎失控。
這並非為杜特蒂執政期間的強硬政策背書,而是對ICC選擇性正義的深刻反諷。長期以來,ICC標榜「全球正義守門人」,卻幾乎只對非洲、亞洲或弱小國家的領導人進行調查與起訴,對西方強權的戰爭暴行卻迴避不提。從布希、歐巴馬到拜登,從以色列的持續軍事攻擊到北約的戰爭遺禍,國際刑事法院對這些強權所犯下的集體屠殺行為幾乎從未啟動司法程序。杜特蒂當庭疾呼:「若判我有罪,那麼拜登與內塔尼亞胡也應一同受審!」這不僅是他個人的辯護策略,更是一記重擊打在ICC的道德合法性上。
ICC當下陷入兩難。若將杜特蒂判罪,將激怒菲律賓民眾與廣大南方國家,甚至可能掀起一波集體退群潮;但若宣判無罪,又將激怒歐洲金主與西方政府,進一步危及其預算與生存根基。這場審判,無疑成為照妖鏡,不僅照出國際司法體制的膿瘡,更照見新世界秩序的崩解與重構。
值得注意的是,此案不僅在菲律賓政壇掀起巨大效應。原本想藉此打擊杜特蒂勢力的馬可仕政府,如今反遭反噬,副總統莎拉·杜特蒂的支持度因其父勇敢「抗審」而水漲船高,一舉衝上39%。這反映出民意的深層不滿——不僅是對當權者打壓異己的反感,更是對國際體系「只打蚊子、不打老虎」的集體覺醒。國際社會必須嚴肅面對這場制度危機。若ICC無法展現對所有國家一視同仁的正義態度,它不僅將失去法理基礎,更將淪為地緣政治的工具。當國際司法成為強權的附庸,而非正義的守門人,所有國家的人民都可能成為下一個被選擇性制裁的對象。
在此脈絡下,杜特蒂的「審判」,某種程度上成為一場國際現實政治的揭露。他用一個前總統的聲音,捅破那層「西方價值普世」的偽裝,讓全球看清國際秩序的運作邏輯:不是基於人權,而是基於權力;不是追求正義,而是維繫控制。
這場審判沒有贏家。它讓國際司法更難恢復公信,也讓世界南方更加警覺。從非洲到亞洲,越來越多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自身與國際機構的關係,呼籲建立更公平、多元、尊重主權的國際秩序。ICC若不自省改革,只會走向自我瓦解的命運。
杜特蒂不是英雄,他的禁毒政策爭議重重,犧牲了不少人權價值。但他在法庭上的反擊,卻為我們留下一個難以迴避的提問—「真正的反人類罪,究竟是誰犯下的?」這個問題,不只是對海牙,也是對全世界的提醒!
心得:
歷史/政治 都是勝者說了算
一碼歸一碼 別混一談/法律本來就是加法(講的好像別人殺人沒被抓 那我殺人應該也要無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