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失智/老人癡呆)是什麼?

「阿茲海默症」(失智/老人癡呆)是什麼?

「阿茲海默症」(失智/老人癡呆)是什麼?


資料來源:https://tw.youcard.yahoo.com/cardstack/d0874150-e64f-11e8-b62c-6d9b99c480d0/%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7%97%87%E7%8B%80%E9%A0%90%E9%98%B2%E6%87%B6%E4%BA%BA%E5%8C%85%EF%BC%81%E5%B8%B8%E9%95%B7%E5%94%87%E7%96%B1%E7%96%B9%E7%95%B6%E5%BF%83%E8%A8%98%E6%86%B6%E6%AE%BA%E6%89%8B%E6%89%BE%E4%B8%8A%E4%BD%A0


一種大腦疾病,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故以此命名。與正常的老化現象不同,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也是最常見的失智症。


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約8%,80歲以上約20%,90歲以上高達40%,全球罹患人數更超過5000萬人,且目前無藥物能治癒,只能緩解症狀。

症狀與階段分類
    第一階段時,患者並無任何外顯病徵,但大腦卻已發生變化,此階段可持續數年;

   第二階段時,患者出現輕度認知障礙,例如困惑、難以做決策、無法記得近期的對話等。

    第三階段後,病徵變得相當明顯,出現短期記憶力喪失、難以解決問題、決策能力不佳、情緒變動、遺失物品、迷路、無法表達自我等,患者通常在此階段確診。

    第四階段逐漸演變為中度失智,不僅第三階段的病徵加劇,長期記憶受損程度增加,開始忘記或認錯親朋好友,需要更多照護才能避免危險情境發生。

    第五階段的患者,不僅無法表達溝通、喪失自我感知能力,連走路、抬頭、大小便等身體功能亦失去控制,出現困難吞嚥、拒絕進食等情況,最終導致死亡。


預防、延緩阿茲海默症 可以這樣做
    多動腦、多運動、多與人互動、保持愉快心情、採地中海型飲食、保護頭部、維持健康體重,且避免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戒除吸菸習慣。

2 thoughts on “「阿茲海默症」(失智/老人癡呆)是什麼?

  1. 新研究:血液檢測確診阿茲海默症 準確度逾9成

    https://www.msn.com/zh-tw/health/other/%E6%96%B0%E7%A0%94%E7%A9%B6-%E8%A1%80%E6%B6%B2%E6%AA%A2%E6%B8%AC%E7%A2%BA%E8%A8%BA%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6%BA%96%E7%A2%BA%E5%BA%A6%E9%80%BE9%E6%88%90/ar-BB1qNsNU?ocid=msedgntp&pc=DCTS&cvid=83ac6879f8d2424e91b2792ae9705564&ei=13

    衛福部今年3月公布,全台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8%,約達35萬人,失智類型以「阿茲海默症」最多,成為高齡社會關注的議題。《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28日刊登一篇新研究,指可以用特定的血液檢測來確定健忘、失憶的狀況是否為阿茲海默症所引起,準確度達到91%。

    這份研究由瑞典隆德大學研究團隊發表,針對1200名平均年齡74歲,正在接受可能罹患阿茲海默症評估的長者進行「p-tau217」血液檢測,再將血液分析報告與他們的認知測驗、腰椎穿刺檢測結果進行比對,「失智症狀越嚴重,血液檢測的精確度也越高」。

    「p-tau217」檢測可以測量血液裡的tau蛋白,若在人腦中異常堆積與腦神經糾結,便引發阿茲海默症;此外,會導致阿茲海默症的還有β澱粉樣蛋白老化堆積形成斑塊,但tau蛋白和認知能力下降的關係更為密切。

    專家強調,雖然檢測準確率逾9成,但並非萬無一失,建議在做過記憶和認知測驗、電腦斷層(CT)掃描後,再做血液檢查來驗證,而不是用在健康的人身上,來預測他們是否會得阿茲海默症。

    研究也比較現行阿茲海默症的檢測方式指出,大多數失智症專家使用的檢測方式準確率為73%,這還不包括昂貴的正子斷層造影或侵入性的腰椎穿刺,雖然腰椎穿刺抽取腦脊髓液檢驗可以接近完全精準。此外,初級醫療中的醫生診斷準確率則為61%。

  2. 太熱會傷腦!醫揭「5大警訊」別硬撐:多拖1分鐘害腦細胞死光

    https://www.msn.com/zh-tw/health/other/%E5%A4%AA%E7%86%B1%E6%9C%83%E5%82%B7%E8%85%A6-%E9%86%AB%E6%8F%AD-5%E5%A4%A7%E8%AD%A6%E8%A8%8A-%E5%88%A5%E7%A1%AC%E6%92%90-%E5%A4%9A%E6%8B%961%E5%88%86%E9%90%98%E5%AE%B3%E8%85%A6%E7%B4%B0%E8%83%9E%E6%AD%BB%E5%85%89/ar-AA1LcMKM?ocid=msedgntp&pc=U531&cvid=dff44df0a1fb408dbc0c2320f79e9804&ei=25

    夏天越來越熱,不只皮膚易曬黑,還可能傷腦。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到,一旦體溫衝到40℃以上,腦部血流與細胞代謝會失控,造成腦水腫、神經傳導錯亂、癲癇、昏迷。此外,中暑患者若腦部受損,康復後仍可能留下記憶力下降、專注力差的後遺症。

    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大腦像是一台超精密的「中央處理器(CPU)」,需穩定的溫度,當體溫衝到40℃以上,腦部血流與細胞代謝會失控,造成「腦水腫」,因腦細胞被熱破壞而出現腫脹,還有「神經傳導錯亂」,例如意識混亂、語無倫次,及「癲癇、昏迷」,嚴重會失去意識。

    黃軒提到,臨床研究發現,中暑(Heat stroke)患者若腦部受損,康復後可能留下記憶力下降、專注力差的後遺症。若出現「頭痛欲裂、眼花耳鳴、說話顛三倒四、動作變慢且走路不穩、情緒突然暴躁或恍神」,可能是腦袋熱到當機的警訊,嚴重時會直接昏倒。

    黃軒提醒,一旦有人出現中暑狀況,馬上將人移至陰涼或有風的地方,用電風扇散熱,或把冰毛巾敷在腋下、頸部、大腿內側,再者,長時間大量流汗會讓鈉、鉀、鎂流失,可補充運動飲料或電解質水,比白開水更能幫助大腦恢復正常訊號傳導,有研究指出,缺乏電解質會讓神經傳導混亂,加劇腦部損傷。簡言之,護腦重要3步驟是「降溫、補電解質、送急診」,且行動要快,因為多拖1分鐘,腦細胞就多死一片。

    黃軒曾指出,長時間暴露於極端高溫,不只造成短暫的頭昏腦脹,也會對認知功能造成影響。一項針對建築工人與外送員的研究發現,在超過攝氏35°C的工作環境下,執行力、反應速度與語言處理能力顯著下降。還有研究顯示,持續熱暴露可能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上升有關,推測是熱引發的慢性神經發炎與腦部血管損傷。

jash.liao@qq.com 發表迴響 取消回覆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