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要考慮的事 [別以爲「(慣)老闆」好當]
創業要考慮的事 [別以爲「(慣)老闆」好當]
#創業要先想的事
01. 資金:你是否擁有足夠的資金去做事情
02. 資源:你是否擁有一些好的貨源人脈等等
03. 週轉金:如果你做買賣業,貨的週轉,錢的周轉
04. 運氣:有時做生意真的是嗆司嗆司
05. 手段:你是否擁有一些該有的技能,面對同行的競爭
06. 態度:你是用什麼態度去面對你的事業
#成立公司後被『$』追著跑
01. 每個月店租辦公室是錢(2 萬~5 萬)
02. 每個月的營業稅(5%)
03. 每年綜合所得稅(5%~45%)營利事業所得稅(17%)
04. 每個月會計師的費用(2000~7000 簽證更貴)
05. 員工薪資(平均 3 萬)
06. 勞健保(2 個員工大約 1 萬初)
07. 店裡所有雜支支出開銷(水電、碳粉夾、通訊費)
08. 國稅局是否會請你去喝茶(請誠實報稅否則 GG)
#其他煩人的事情
01. 公司的產品是否有持續更新?
02. 下一季的新的產品如何?
03. 庫存如何打銷?
04. 網路行銷策略怎麼做?
05. 實體店面鋪貨?
06. 對外業務誰來跑?
07. 公司庫存是否正確?
08. 公司每月報表檢視
09. 進銷存系統,POS ERP 好的幾十萬套 還是你要開著 excel 記帳呢?
10. 競爭者、對手公司分析擬訂策略
11. 所以公司流程 SOP 誰設計?
12. 採購上游供應商是否穩定
13. 採購貨運報關 稅金等等問題
7 thoughts on “創業要考慮的事 [別以爲「(慣)老闆」好當]”
10分鐘告訴你老闆員工犯了哪些錯
老闆:
01.請不要認為員工是為你而做事(因為是為錢而做事)
02.別幻想員工可以把公司當自己的事業在經營
03.別把創業的過程拿來吹噓
04.應徵員工時要把醜話講清楚
05.千萬不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吵
員工:
01.不要覺得當老闆很簡單
02.當老闆的壓力超大
03.老闆沒有必要聽你建議
04.請把基本態度拿出來
05.別聊八卦
06.離職要有真本事
慣老闆/惡老闆/ 壞老闆 創業 容易/好當 ?
慣老闆/惡老闆/ 壞老闆 創業 辛苦 辛酸
他崩潰求救「下屬報復性請假怎麼治?」 網反聚焦1問題 :甄嬛傳看太多吧
https://www.msn.com/zh-tw/news/other/%E4%BB%96%E5%B4%A9%E6%BD%B0%E6%B1%82%E6%95%91-%E4%B8%8B%E5%B1%AC%E5%A0%B1%E5%BE%A9%E6%80%A7%E8%AB%8B%E5%81%87%E6%80%8E%E9%BA%BC%E6%B2%BB-%E7%B6%B2%E5%8F%8D%E8%81%9A%E7%84%A61%E5%95%8F%E9%A1%8C-%E7%94%84%E5%AC%9B%E5%82%B3%E7%9C%8B%E5%A4%AA%E5%A4%9A%E5%90%A7/ar-BB1oz4l3?ocid=msedgntp&pc=DCTS&cvid=1c2390db4bca48528fffefca3cd7918d&ei=68
公司總會遇到某幾天特別忙的日子,若有員工在這個時候瘋狂請假,勢必會讓老闆與上司頭很大。近日就有網友無奈發文請益廣大網友:「如何管制下屬狂請假?」
這名原PO在Dcard工作板發文表示,自己是一家公司的主任,下面管理著約15名同事。然而,這些下屬中大多數是女性且有家庭及小孩,有些同事身體較虛弱,常請病假,有些則是因為要照顧小孩。
原PO提到,除了上述那些無可避免的因素需要請假外,公司有時還會上演「宮鬥」,常常有人報復性地請假,用盡所有病假、事假以及生理假的扣打。這讓公司時常陷入人力吃緊狀態, 「讓乖乖上班的那幾位同事每天都累個半死」。
關於勞基法的設計,原PO也表示自己很清楚,公司也都會遵照標準作該有的處理,雖然病假會扣半薪、全勤,「可是他們好像不在乎錢的感覺」,原PO苦惱詢問,這狀況只剩下道德勸說的辦法嗎?畢竟「請假」沒有違反勞基法,不能以此為由資遣員工,「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這種風氣?」
不料,文章一出,大批網友們聚焦在「宮鬥」這個問題上,「光宮鬥這件事就會讓人不想上班」「不要讓她們宮鬥,把會宮鬥的那幾個開除,不然早晚其他正常人不宮鬥的人會被愛宮鬥的人逼走」「宮鬥很累欸,坐在辦公室都是煎熬」「這些人是後宮甄嬛傳看太多是吧」「裡面看起來問題最大的是宮鬥,通常解決這個,公司會正常一點」「首先,請先處理宮鬥的問題!」
創業資金 和 一年無工作生活費 要分開計算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3017033
實用3步驟確認合理薪資
其實,在設定數字之前,你可以先做以下3件事情,試著在「公司營運」和「生活所需」之間找到平衡。
1.公私帳分離
首先,把公司和個人花費分開。這樣你才能清楚了解公司每月的營運成本,也能知道你個人的實際生活支出。同時,銀行帳戶也應該分開,不要隨意從公司的帳戶拿錢;而如果投入個人資金給公司,也得當成「公司借款」來記帳。
2.估量公司每月現金流
完成帳戶分離後,估算每個月公司的現金流需求,同時留下6個月左右的緊急預備金,確保公司遇到意外情況也能維持營運。
3.計算基本的生活費
統計出能讓你的生活過得至少「基本且穩定」的費用,包含你的房貸、飲食、保險、孝親等各項費用。
當你完成這3個步驟後,就可以把基本生活費加上公司所需的現金流,評估自己薪水對公司營運的影響。如果這個數字不會造成公司在未來1.5~2年出現現金缺口,那它就是現階段合理的薪資。(1.5~2年是企業初期發展的關鍵,在此期間現金流波動會較大。)
若確實會影響公司營運,除了重新審視生活費之外,或許你也得再回頭檢視自己對商業模式的信心,長久之後是否真能轉化為利潤來支應公司和你的生活。
中年失業後才想創業?你不是從頭開始,而是從谷底起跳——盤點那些中年創業常見的自以為誤區
https://vocus.cc/wo/680b6abffd897800011890e3
一、中年創業的「誤以為」:你擁有的,其實不等於能用的
許多中年失業者會說:「我在大公司做了十幾年中階主管、帶過團隊、懂得溝通管理,創業應該沒問題吧?」
這種認知是許多中年創業者栽的第一個跟斗。因為企業內部的分工系統,讓人只需專精某項職能,而創業則是從零打造一個營運閉環——從產品、通路、財務、人資、法規到銷售與客服,沒有一環可以缺。你在過去公司所擁有的職位、資源、人脈,大多屬於「平台紅利」,並非你個人的可攜資產。
更殘酷的是,你曾經的團隊能力、品牌光環與決策空間,其實都不在你創業之後的可用資本內。你不是從職涯巔峰起跳,而是從沒有預算、沒有流量、沒有品牌的黑洞出發。
二、中年創業的「高估值」:以前的錢不是現在的籌碼
許多中年創業者會用過去累積的積蓄作為創業本金,心想:「我這一筆錢夠我撐個一年,做點小生意應該沒問題。」
但真實世界的運作邏輯是:你的第一筆錢,不是為了「讓你燒完看結果」,而是為了「測試商業模型能否正向循環」。創業初期,資金只是過濾錯誤的工具,而不是打天下的本錢。你應該用這筆錢去試出你是否找到PMF(產品市場匹配),是否能建立現金流閉環,而不是想靠燒錢「渡過前期」。
再者,中年人的風險承擔能力遠不如二十幾歲的創業者。你背後可能有房貸、車貸、家庭、子女教育、長輩照護等責任,這代表你沒有犯錯的本錢。你投出去的每一分錢,如果只是「試看看」的心態,就像把人生後半場放進籌碼盤,賭一場極難翻本的牌局。
三、中年創業的「快轉幻想」:創業不是一場面子翻身戰
不少人會把創業當成一種「重建身價」的方式。過去在職場中被稱為「李總」、「陳經理」,現在突然失業,會希望快速靠創業來證明自己仍有價值。
這種心理,往往導致他們跳過「試錯期」,直接投入高額資金與場地,甚至選擇加盟、開實體店、或是砸重金請顧問與代操團隊。問題是,創業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謙卑與務實,過去的光環若無法放下,創業只會成為自負與焦慮的放大器。
創業不是證明自己還行的手段,而是承認自己什麼都不懂,願意從頭蹲低學起的過程。
四、中年創業的「錯誤選擇」:加盟、重資產、跨領域,都是深坑
創業失敗的中年案例,常見於幾個特定場景:
▲跨產業重資產投資:不熟悉餐飲,卻投資開大坪數火鍋店,光裝潢就百萬起跳;不懂農業,卻聽信「回鄉養殖」的美夢,租魚塭、買設備、打包就上。
▲加盟品牌的過度信任:誤以為有品牌就有流量,卻沒看見加盟體系只是「吸金系統」,加盟費、食材供應、裝潢回扣、廣告費,早已壓死你這個門外漢。
▲過度信賴人脈:相信朋友、親戚或前同事推薦的創業機會,結果陷入合夥糾紛、經營分歧,甚至被套路。
這些選擇,根本不是創業,而是變相「賭命」。對於資源不穩、風險敏感的中年創業者來說,真正該做的是「試錯規模小、資本支出低、商業模型清楚、現金流明確」的創業原型。
五、中年創業的正確心法:從谷底重新做人的心態
若你已經確定要創業,這裡是五個你應該內化的心態建設:
01.低姿態重新做小李小張,不再幻想做總經理 ~ 把自己當作學徒,願意從最基層的營運開始學起。別怕搬貨、跑業務、接客服電話,因為這些實務才是你日後判斷決策的根基。
02.接受現實,不再拿過去經驗當作評估標準 ~ 你曾經管過幾十人、決策千萬預算,在創業初期一點用都沒有。真正需要的,是你能否解決10人以下團隊的執行與變現問題。
03.建立小成本試錯思維,穩扎穩打搭模型 ~ 不要一上來就開店、砸錢、燒行銷。從一人商業、個人服務、小規模銷售驗證起,用現金流測試想法,才不會一錯到底。
04.選對市場,而不是選你熟悉的產業 ~ 不是你以前在哪就適合創業在哪,而是你能不能找到有「需求強烈、缺口明確、變現直接」的市場空間。
05.習慣與風險共處,設定清晰止損機制 ~ 每筆資金都該有期限、有KPI、有評估點。創業是一連串的風險管理,不是情懷堆砌與熱血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