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經~ 絕對有用!看懂7段對話,教你如何完美應對不信佛者提出的“刁難問題”!

那先比丘經~ 絕對有用!看懂7段對話,教你如何完美應對不信佛者提出的“刁難問題”!

《那先比丘經》,又稱《那先經》。二卷(或三卷)。失譯。大約是屬於東晉(317-420)年間翻譯的作品。「那先」,是「那伽斯那」的略稱,意譯為龍軍、象軍。



資料來源: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21&item=60&bookid=2c907d494574115201457e3c82e4008a&ch=1&se=22&f=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PsvLIokWw


本經是記錄印度比丘那先與當時(西元前二世紀後半葉)西北印度的國王彌蘭陀論難,而使之歸依佛教的經過。其內容主要是藉著那先比丘與彌蘭陀王的相互對答,而闡明緣起、無我、業報、輪迴等佛教基本教義,分序文、本文、結文三段。序文首先敘述那先比丘的前生,再敘彌蘭陀王的本生,及那先出生乃至得道的因緣;後述及彌蘭陀王的性格,及其訪問那先,以至迎請那先入宮會見論難等。

 

那先比丘是中印度人,過去世曾為象王、婆羅門子。在山中修道時,與一婆羅門為善知識,一人發願來生為王,一人發願出家修道,證阿羅漢果。發願為王的,就是後來的彌蘭陀王;發願出家證果的,就是後來的那先比丘。

 

天竺稱象為那,那先出生時,家中母象同時產下一隻小象,因此取名為那先。那先自幼聰敏好學,十五、六歲時跟隨已證阿羅漢道的舅父出家修學,證得四禪。又至和戰佛寺,與頞波曰羅漢學道。其後師事迦維曰,因違師教而被擯出師門,於是入深山,坐樹下,晝夜精進思惟,遂證得阿羅漢果,遍行教化。後來遊化至北印度舍竭國,住於泄坻迦寺。曾與彌蘭陀王論議,深受彌蘭陀王信服。

 

彌蘭陀王出生於希臘系王族,過去世為一婆羅門道人。彌蘭陀小時聰明過人,好讀經學異典,博知異道經法,無人能勝。彌蘭陀父王壽盡,彌蘭陀受立為王,高才有智謀,明曉官事,通達戰術,以正法治國,工、商、農業均十分繁榮。能知九十六種外道,尤善辯論。後來由於與那先比丘就有關佛教教義問題互相論議,結果皈依了佛教。

 

本文敘述那先比丘與彌蘭陀王就佛教教理所作的問答,其內容包括:沙門、生死輪迴、正信、善惡業報、三十七道品、精進、禪定、智慧、行善作福的先後、神識、地獄果報、涅槃、佛陀、法、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梵行、親人往生流淚與聞法流淚、憶念、惡人臨終念佛、梵天與娑婆世界的距離、海水、人身飛行、呼吸控制等種種膾炙人口的問題。今列舉數則如下:

 

(一)

 

彌蘭陀王問:「人死後可以脫離生死輪迴,不再受生死的束縛而流轉嗎?」

那先答:「有的人死後會再度輪迴,轉生於來世,有的人則不再受生死流轉的束縛。」

彌蘭陀王問:「那一種人會輪迴再生,那一種人不會輪迴再生?」

那先答:「大王!執取情愛和貪欲心的人會輪迴再生,不執取情愛與貪欲的人就不會再受後有之身。」

彌蘭陀王稱歎道:「善哉!善哉!」

 

(二)

 

彌蘭陀王問:「何謂精進?」

那先答:「助善就是精進。如同將要傾倒的垣牆、房屋,如果及早用柱子支撐,就不致於倒塌。又如同國王派兵遣將出征敵國,在兵力不足,敗跡將要顯露時,國王立即增派兵力趕往援助,終能戰勝。人有種種的惡心,猶如兵力不足,應當以善心去消滅惡念,如同國王增派兵力而戰勝敵國。吾人受持五戒,就像是戰鬥得勝,這就是精進修持,助持善法。」

彌蘭陀王不禁讚歎:「善哉!善哉!」

 

(三)

 

彌蘭陀王問:「什麼是智慧?」

那先答:「前已對王說:有智慧的人能斷諸疑惑,明曉諸善法。一個人具有智慧,就能夠斷除疑惑,分別善惡。」又說:「智慧如同有人持燈入暗室,能夠破除黑暗,見到光明,人有智慧就如同暗室有燈明一樣。又如有人執持利刀砍斷樹木,人有智慧就能斬斷諸惡。大王!人生在世,智慧最為重要。」

彌蘭陀王連聲稱善道:「善哉!善哉!」

 

(四)

 

彌蘭陀王問:「世間上的人,同樣都具有頭、目、四肢,為何有壽命長短、貧富貴賤、端正醜陋、身體強弱、聰明愚笨等種種的差異呢?」

那先答:「譬如眾樹生果,果實有酸、甜、苦、辛的不同。」那先又反問王:「這些樹木為什麼不同?」

王答:「最初播撒的種子不同。」

那先答:「由於每個人過去所造作的業因不同,所以就有壽命長短、貧富貴賤、端正醜陋、身體強弱、聰明愚笨等差別,如佛經說:『豪貴、貧窮、好醜,皆自宿命所作善惡自隨行得之。』」

彌蘭陀王聽了連聲稱道:「善哉!善哉!」

 

(五)

 

彌蘭陀王問:「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有人想做善事,是要提早行善?或是等時候到了再行善?」

那先答:「應當先行善。後行善對人是沒有利益的。大王!若臨渴掘井,能夠解渴嗎?」

王答:「不能解渴。應當事先鑿井以待。」

那先說:「所以,應當預先行善。」那先又反問王:「您是肚子餓了才派人耕種,待稻穀成熟了再煮來吃嗎?」

王答:「不是的。應當要事先儲存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那先說:「所以,人同樣的也應當先作善事。否則有所急需時,再行善就來不及了。」那先又反問王:「譬如國王素有怨敵,您是等到臨出戰時再集訓軍隊嗎?」

王答:「不是的,應當在平時就要儲訓軍隊。」

那先說:「佛經說:『人當先自念作善,於後作善無益,莫棄大道就邪道,勿▓効愚人棄善作惡,後坐啼哭無益,人棄捐中正就於不正,臨死時乃悔耳。』」

彌蘭陀王讚歎道:「善哉!善哉!」

 

(六)

 

彌蘭陀王問:「尚未證得涅槃的人,可以知道涅槃解脫的快樂嗎?」

那先答:「雖然尚未證得涅槃,但是可以知道涅槃的快樂。」

彌蘭陀王問:「既然尚未證得涅槃,何以知道涅槃的快樂?」

那先反問王:「不曾被截斷手足的人,是否知道被截斷手足的痛楚?」

王答:「自己的手足雖然不曾被截斷,但是截斷手足的痛楚是可以知道的。」

那先反問道:「何以知道呢?」

王答:「從斷手斷足者的苦痛呻吟聲裡,可以知道必定是非常痛苦的。」

那先說:「過去證得涅槃的聖賢,將涅槃的快樂展轉相傳,直至後代,因此,後人雖然尚未證得涅槃,卻可由此確信有涅槃解脫的快樂。」

彌蘭陀王讚歎道:「善哉!善哉!」

 

(七)

 

彌蘭陀王問:「尊者曾親見佛陀的慈容嗎?」

那先答:「不曾見過。」

王又問:「與尊者一同修道的沙門見過佛陀嗎?」

那先答:「也不曾見過。」

王再問:「如果尊者和諸位沙門都不曾見過佛陀,這個世間必定沒有佛。」

那先反問王:「大王!您曾經看過五百溪水匯合的大海嗎?」

王答:「我不曾見過。」

那先再問:「大王的父親及祖父見過嗎?」

王答:「也不曾見過。」

那先說:「既然大王的父親及祖父都不曾見過大海,那麼,這個世界上一定沒有五百溪水所匯集的大海了。」

王答:「雖然我、父王及祖父都不曾見過由五百溪水所匯聚的大海,然而確實是有大海。」

那先說:「雖然我及諸師都不曾見過佛陀,但是世界上確實是有佛啊!」

彌蘭陀王稱道:「善哉!善哉!」

 

(八)

 

彌蘭陀王問:「人將轉生於來世,他自己在今生能否預先知道?」

那先答:「大王!可以預先知道的。」

王問:「何以知道?」

那先答:「譬如農夫種田,時值風調雨順,農夫可以預知今年一定豐收嗎?」

王說:「可以的。尊者!農夫必然能夠預知今年豐收。」

那先又說:「大王!人也是一樣,由自己今生所造作的善惡業因,可以預知來生的種種。」

彌蘭陀王聽了讚歎道:「善哉!善哉!」

 

(九)

 

彌蘭陀王問:「父母死亡時痛哭流淚,與聽聞佛經而悲泣流淚有什麼差別?」

那先答:「父母往生時的痛哭流涕,是由於父子母女之間的恩愛思念而產生的憂愁痛苦,這是屬於愚痴憂。而聽聞佛經的感動流淚,是由於慈悲心的生起,而體念世間眾生的種種苦患,所以落淚,其所得福報甚大。」

彌蘭陀王歡喜讚歎:「善哉!善哉!」

 

(十)

 

彌蘭陀王問:「尊者!常聽沙門說:『人在世間作惡,活到百歲,臨命終時念佛,死後都可以生到天上。』我不相信這些說法。又說:『殺害一條生命,死後當墮入地獄。』我也不能相信。」

那先問王:「大王!如果有人拿了一顆小石子放在水上,石子是會沈沒,還是會浮起?」

王答:「小石子當然是會沈落到水底。」

那先又問:「如果將一百枚大石頭放在船上,船隻會沈沒嗎?」

王答:「不會沈沒。」

那先說:「船上的一百枚大石頭因為船的緣故,不會沈沒水中。人雖然因為一時愚痴而造惡,因為念佛的功德,不但不會墮入地獄,並且能夠往生天上。而小石子的沈入水中,就如同人造作惡業,不知佛法,所以死後墮入地獄。」

 

本經文體流利簡潔,那先比丘不時以生動的譬喻,簡明扼要地回答彌蘭陀王所提出的種種問難,在佛教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從那先比丘與彌蘭陀王的對談中,可以推知當時希臘和印度所代表的東西文化差異,也可以作為研究希臘、印度、中國思想交流的重要資料。

 

又本經有二卷本、三卷本兩種。如《高麗藏》第三十冊為二卷本,《磧砂藏》第二十八冊、《龍藏》第一○七冊、《卍正藏》第五十冊均為三卷本,此二本經文字句有頗多相異之處,《縮刷藏》及《大正藏》第三十二冊則二本俱收。

 

巴利本《彌蘭陀王問經》未編入南傳三藏之中,是三藏外重要的巴利語經典,並有數種寫本。依據英國學者大衛斯之英譯本的記載,巴利本分為世俗故事、法相質疑、斷惑質疑、矛盾質疑、推論質疑、頭陀行、譬喻說質疑等七篇,共計二十二章二三六條問答;其中前三篇相當於漢譯,可視為本經的原型,第四篇以下,或為後世所附加。在結構方面,巴利本與漢譯本相同。大體而言,漢、巴兩本在本文與結文部分並沒有分別;但在序文,除終了部分相同外,其餘大部分都不相同。

 

關於本經的撰集,依據大衛斯夫人的說法,本經(即前三篇)是彌蘭陀王的繼承者戴奧尼西歐斯在位之時,由摩那瓦婆羅門以梵語筆錄而成,其後譯為巴利語,更由巴利語譯為錫蘭語,乃至有錫蘭語本的開版。巴利本也有英、日、法、德、意等國的譯本。

One thought on “那先比丘經~ 絕對有用!看懂7段對話,教你如何完美應對不信佛者提出的“刁難問題”!

  1. 彌蘭王問經
    http://www.charity.idv.tw/w/w.htm
    《彌蘭王問經》上卷

     
    1、世尊的預言 2、前生的緣起與糾葛 3、聰明絕頂的彌蘭王
    4、勸請天神下凡 5、樓漢尊者 6、投生人間
    7、度化那先 8、阿毗達摩論 9、馬護尊者
    10、法護尊者 11、那先證阿羅漢果 12、度化彌蘭王
    13、遇見那先大師 14、名字 15、年齡
    16、智者與王者間的辯論 17、大臣的問題 18、出家的目的
    19、再生 20、作意(思惟) 21、作意(思惟)的特徵
    22、戒的特徵 23、信心的特徵 24、精進的特徵
    25、念的特徵 26、定的特徵 27、智慧的特徵
    28、殊途同歸 29、異陰相續 30、自知不受後有
    31、聰明與智慧 32、身受心不受 33、樂受
    34、不一不異 35、那先有無來生 36、「名」與「色」為何物
    37、恆久遠的時間 38、過去、現在、未來 39、無 始
    40、第一因 41、諸法因緣生 42、無因緣而生
    43、靈 魂 44、眼識與意識之間的關係 45、觸的特徵
    46、受的特徵 47、想的特徵 48、思的特徵
    49、識的特徵 50、尋的特徵 51、伺的特徵
    52、思惟的特徵 53、整體的心理現象 54、五處的業
    55、業的差別 56、未雨綢繆 57、地獄之火
    58、四大的關係 59、寂滅涅槃 60、證得涅槃
    61、涅槃之樂 62、佛真的存在嗎? 63、佛真的是無上聖者嗎?
    64、如何證明佛是無上聖者? 65、見法 66、色身的轉世
    67、再論靈魂 68、再論色身的轉世 69、業力在哪裡?
    70、可以知道有來生嗎? 71、佛在哪裡? 72、身體不可愛戀
    73、制戒的時機 74、三十二相 75、佛陀是梵天的弟子嗎?
    76、見法之淚 77、貪愛執著 78、智慧在哪裡?
    79、輪迴 80、久遠的憶念 81、念
    82、產生念 的幾種因緣 83、承載力 84、積榖防饑
    85、梵天與地球的距離 86、轉生梵天世界與投生到迦濕彌羅 87、中陰身
    88、投胎? 89、七覺支 90、惡業與福業誰大?
    91、明知與無知造惡 92、北俱盧洲 93、長骨
    94、第四禪 95、大海 96、截斷最微細之物
    97、『識』、『慧』、『命』 98、心理現象的解析 99、佛陀的授戒師
    100、第一輪問答結束 101、老師與弟子的德行及條件 102、供養佛塔有無意義與功德?
    103、佛是一切知智者嗎? 104、提婆達多的出家 105、地 震
    106、真實語的神威力 107、入 胎 108、正法的隱沒消失
    109、宿命惡業? 110、靜坐的功德好處 111、住世一劫
    112、小小戒 113、無 記 114、怕 死
    115、護衛經的神力 116、天魔障佛 117、非故意犯戒
    118、領導僧團 119、破和合僧 120、證初果的居士應向凡夫比丘頂禮
    121、惡人聽法 122、馬陰藏相 123、佛陀的呵叱
    124、樹木會不會說話? 125、最後一餐的供養 126、禮敬舍利
    127、碎石傷佛足 128、沙 門 129、無上法王
    130、死 刑 131、遣走比丘 132、神通不敵業力
    133、不公開誦戒的理由 134、犯戒的輕重 135、八種事先的觀察
    136、自殺與入滅 137、慈心禪觀的功德利益 138、提婆達多與菩薩的前生糾葛
    139、阿羅漢有無恐懼? 140、再論世尊是一切知智者 141、出家非家
    142、飲食自制 143、無上良醫 144、古仙人道跡
    145、菩薩殺生 146、隔陰之迷-菩薩 的驕慢 147、鞞婆陵耆之屋頂
    148、如來是婆羅門也是君王 149、暗 示 150、梵天勸轉法輪
    151、佛陀沒有老師 152、兩尊佛不會同時出現 153、佛陀與僧團
    154、在家與出家的區別 155、斷食苦行 156、還 俗
    157、再論阿羅漢的「身受心不受」 158、五逆重罪 159、無戒的沙門
    160、水沒有生命 161、學習功課 162、證阿羅漢果的居士
    163、阿羅漢 的過失 164、世上不存在的東西 165、涅槃非因緣所成
    166、業生、因生、時節生 167、夜 叉 168、因具體事件而制定戒律
    169、太陽的障礙 170、冬天的太陽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