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基本佛學[第四課 中台四箴行](http://www.chungtai.org.tw/meditation/02_ind.htm)

中台-基本佛學[第四課 中台四箴行](http://www.chungtai.org.tw/meditation/02_ind.htm)

中台-基本佛學[第四課 中台四箴行](http://www.chungtai.org.tw/meditation/02_ind.htm)




【前言】──
人生在世,離不開做人與做事。一個人待人處事的態度與作風,不僅徵顯其人格,亦影響其未來的前途發展。做好人、結善緣、種善因,前途就光明;起惡念、做壞事、種惡因,前途就是黑暗。人身難得,我們必須審慎考量做人做事的準則,才不會枉費此生。做人,就要做好人、做善人;進一步,還要做正人,做正正當當、堂堂正正的人;就佛法而言,更要做大人,成就諸佛菩薩之聖果。做事,就要做好事、善事、正事,乃至於做大事,慈悲濟世。

  現今社會,人與人接觸頻仍,人際關係亦瞬息萬變;在繁雜多變的環境中,待人處事務必要掌握原則,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宗」就是指這一念心,心要正、意要誠,胸襟要開闊、要有包容的雅量,做人做事才能圓融無礙。「中台四箴行」即提出四個為人處事的原則,若能掌握這四個原則,這一生無論在道業、事業或學業上,都會有所成就。

中台四箴行為:「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

【對上以敬】──除我慢心 
  「上」,指輩份、社會地位、學識涵養,乃至修行功夫,比我們優越者。世間法中,上位者包括:父母、師長、社會賢達、上司、政府官員……等。出世法中,上則指佛、法、僧三寶。佛、法、僧三寶,引領眾生出離生死苦海、趣向菩提,所以更值得大眾尊敬。「敬」就是尊重、恭敬。尊重他人,自己亦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以佛法而言,這就是因果的道理。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與人之間彼此互敬互重,我們的社會就能真正成為禮儀之邦、人間淨土。

  恭敬的反面,即是我慢。一般人通常都有慢心,因此流露在言行舉止上,就自以為是、不尊敬師長、不敬重他人。慢心輕者,即潛藏不敬重、不重視他人的意識。慢心重的人,在社會上為人處事驕傲自大;或是自己覺得懷才不遇,得不到上司的賞識,和同事又難以相處,時而想更換工作,因此事業不易成就。在修行上,起了慢心,則會障蔽智慧,無法了達實相真理,因此道業不易成就;最嚴重者為增上慢,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如此即墮邪魔惡道。

  恭敬心是對治我慢的良藥。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業障,增長十分福德和智慧。無論是世間法、出世法,恭敬心都十分重要。居士們來到道場,養成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心,進一步擴及家庭、社會,自然而然對任何人都能恭敬,如此人與人之間就能減少煩惱和磨擦,家庭就能夠和諧,社會自然就能夠安定。時常以「對上以敬」的道理來省察自己的行為,做人一定有所成就,做事也會障礙減少,助緣增加,容易完成目標。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心念和行為,常常存有恭敬他人的誠意,養成習慣後,自然就能做到「對上以敬」。

【對下以慈】──除瞋恚心 
  「下」即是指晚輩,乃至於三塗惡道的眾生。「慈」即是慈悲心,具足慈悲就能去除瞋恚心。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法更進一步,提倡冤親平等、物我平等,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論與自己有緣或無緣的眾生,都無條件的以慈悲心對待。不僅以孝順自己父母的心去孝順他人的父母,以關愛自己子女的心去關愛他人的子女,對任何人都不分親疏,甚至敵人、仇人或冤家,亦不計較,平等一如,這就是冤親平等。不但對所有人一律平等,乃至對動物、一草一木,都要關心愛護,不忍傷害;不僅不殺生、不食眾生肉,還要積極護生、救生,此即慈悲心的具體實踐。

  慈悲是對治瞋心的良藥。瞋心屬火,瞋心一起,火燒功德林,不僅障蔽清淨自性,而且有害健康,還會感召眾叛親離的果報。世界上有戰爭、有火災,即是由於瞋心所感,所以希望外面的境界清淨、安定、太平,必須先淨化自心。《維摩詰經》云:「心淨則佛土淨」,心清淨,所處的世界就是淨土。若能將慈悲的精神推及社會各階層,對人、動物、植物,乃至一切眾生,都能予以關心與愛護,人人都具足慈悲心,那麼傷生害命、綁票勒索、仇恨鬥爭、戰爭動亂……等現象,便不復出現,人間就是極樂淨土。

  慈悲心就是菩薩的境界,平時若養成慈悲為懷的氣度,具足慈悲心,就和菩薩的法界相感通。古德云:「相由心生」,慈悲心廣大的人,容貌、儀態都具有親和力,大眾自然喜歡親近;相反的,瞋心重的人,面容恐怖猙獰,讓人不敢接近,甚至避之唯恐不及;所以什麼樣的因心,就感什麼樣的果報。

  「對下以慈」,對一切眾生都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做到了大慈悲心,不但自己的身體會健康,人生旅途會順利,而且能夠利益社會國家及一切眾生,如此行菩薩道,就能成就淨土的果報。

【對人以和】──除粗暴心 
  「對人以和」,為人要和善,對人要和悅、和藹,與人相處要和氣、和睦,如此人與人之間就能和諧,眾緣和合,做起事來,就容易成功。家庭和合,才能萬事興隡;事業和合,才會和氣生財;團體和合,才能發展、茁壯;社會和合,同心協力即生祥瑞;國家和合,就能富強安康;道場和合,佛法定能興盛。

  「和」就是無諍,無諍是修行中一門重要的功課。「和」可以除去粗暴心,化解暴戾之氣。由於每個人的觀點不同,對於同一件事情若各持己見,就容易產生爭執與摩擦;在爭論的過程中,自己起了慢心、瞋心而不自覺,而且還自以為是,就是修行的一大障礙。若能做到和合無諍,道業就能成就;彼此同心協力,道場才會興隆。

  和合才能團結,團結才有力量。尤其是台灣,處於彈丸之地,更需要和合與團結;如果不和合,就如同兄弟鬩牆,自亂腳步;如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所以無論個人、家庭、團體、社會、國家,世間法、出世間法,做人、處事,和合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則。

【對事以真】──除虛偽心 
  「真」,就是實在、不虛假。真誠心可以去除虛偽。對人真誠,才能獲得他人的信賴。對事以真,認真地將事情做好,是處事的重要原則。例如,研究學問是為了窮究真理,貢獻社會,而不是為了沽名釣譽。做事要腳踏實地,對於份內之事,認真盡職、勇於承擔,絕不投機取巧、推諉敷衍;並且不假公濟私,例如公家的電話,若非公事絕不使用,乃至於一枝鉛筆、一張信紙,都不隨便取為私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就是對事以真。

  修行更要真,對自己的道業要認真用功,不是虛應故事、附庸風雅,而是要真正了生死、度眾生。念念不空過,時時反省檢討,起了貪瞋癡慢疑的心,立刻覺察、覺照,改過遷善,如此就是真正的落實修行。時時刻刻迴光返照,保持當下這念清淨心、不動心、覺悟的心、作主的心,這就是絕對的真。

  大部份的人都有虛偽心,修行就是要以真誠不二的心來消除虛偽心,做到了「對事以真」就有無量的福報。佛法講善緣和福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福報,就不容易有善緣,做任何事都不易成功。俗話說:「人算不如天算」,人算計得再周詳,到最後仍免不了無常變化,這就是因為平時福德累積不夠,一點一滴皆前因,因緣果報,絲毫不假。日常生活中,若能以真誠的心對待每一個人,並且認真處理每一件事,就是在結善緣、修福報,就能廣集福慧資糧,招感光明如意的人生。

【結論】 
  以恭敬心,去除慢心;以慈悲心,化解瞋恚;以謙卑、忍辱、和合的心,消弭粗暴與對立;以真誠坦然的心,轉化虛偽不實。秉持著中台四箴行來用功、學習,這一生無論是做人、做事、學業、事業、道業等,一定有所成就。若能本著「中台四箴行」的道理,來淨化身心,並且推廣至社會、國家,如此即是自利自他的菩薩行,無論世、出世法,皆得圓滿成就。

【習 題】
一、 「中台四箴行」可分別去除何種煩惱?
二、 在生活中,如何「對上以敬」,請舉例說明。
三、 當小孩或晚輩的言語、舉止不當,引起自己情緒憤怒時,要以何方法落實「對下以慈」?
四、 工作中,若遇到因緣不好的夥伴時,要如何落實「對人以和」?
五、 以自己為例,說明自己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對事以真」?
六、 分享自己的課後心得?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