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演講與授課,兩碼子事!


iThome 網站首載:技術演講與授課,兩碼子事!

推廣一門技術有許多方式,透過社群聚會、研討會介紹技術或分享經驗是常見形式,在考慮到更實際地藉由教育訓練,讓使用者習得該門技術時,藉由社群聚會、研討會中出色演講者擔任講師,在宣傳課程時確實具有吸引學員之效果,然而也應考量到實施課程時,技術演講與授課兩者間的不同之處。

授課不是演講

過去曾經有過一段時間,尋找優秀的演講者與講師是我主要的工作,兩者都有一定的難度與挑戰,與演講者或講師溝通也是兩門不同的學問。尋找演講者的重點在於,除了他得具備專業知識與經驗之外,演講此一名詞中的「演」字,就表明了演講本身也是一場表演,演出時成功,才能在短時間內將一門技術或經驗分享給聽眾,以熱情感染現場的人們,尋找演講者時會考慮到的部份要素,在我先前專欄〈技術簡報三部曲〉中曾略為提到。好的演講者會是授課講師的備選名單之一,因為至少他已能克服站上講台的恐懼,並具有傳遞熱情的能力,若本身又是技術社群中活躍份子,就更具有以知名度吸引學員的優勢,確實有不少優秀演講者也同時是優秀的授課講師。

然而更多情況是,優秀演講者實際上在擔任授課講師時,課程成效並不理想,原因多半是單純將課程當想像成演講的延伸,在我先前專欄〈教育訓練的節奏感〉雖談過訓練內容可視為議程之延伸,然而最後也談到一個決定性的不同「議程進行是個人秀,然而教育訓練施行的主體是學員」,講師不能將授課講台看成個人表演舞台,不能只是向學員展現自身技術高超,忽略了學員背景、程度,或者是課程設計與實行時該有的要素。

頂著演講或社群中高知名度的光環,在課程一開始時確實能不用花太多力氣就先掌控住場面,給予學員信心,然而若沒有實際教學成效作為延續,一開始被掌控住的場面卻有可能逐漸失去控制,如果課程時間並不算長,檢視課程訓練成效時就會感受到「如果這位講師不是XXX,應該早就被打槍了」,如果課程時間拉長,學員因無法吸收內容而對講師完全失去信心,課程中途被退貨的情況,也並不是鮮見之事。

尋找技術講師的要素

在我過去尋找技術講師時,從優秀演講者中尋找只是其中一個來源,更多時候,從社群討論區中發掘會是更好的作法,特別是那些經常回答提問者的活躍份子,因為這已經具備了解釋解決方案給疑惑者的能力,如果這類活躍份子,本身又有撰寫文件的習慣,那就更能直接觀察到表達能力,經常撰寫單篇各自主題獨立文件的人會被列入演講者探查名單,而曾經撰寫過中長篇主題連貫的系列文件者,則會列入授課講師探查名單,因為這表示他能夠從更整體角度來看待一門技術,並且知道要如何循序漸進地串連該門技術中的各個主題。

直接丟個教材請沒有授課經驗的人去執行課程,其實是個冒險的實驗,因為沒法事先看出他對課程的想法與規劃,而且社群中高知名度或活躍份子通常會有自己的工作,能否翻完教材先瞭解完課程內容值得存疑,安排時間試教是個解決方式,然而更好的方式,是請對方就課程涵蓋主題進行課程規畫,初步應包括內容主題、授課對象、人數、時數等,後續進一步可以請對方進行教材設計。

如我先前專欄〈程式設計者的技術文筆與寫作〉中提過的,從技術寫作中,可以檢驗一個人的溝通與組織能力,設計教材是一種技術寫作,而且考量的點更多,最常見的誤解是以為設計教材就像演講那樣提供投影片就夠了,然而設計教材必須考量較長時間下進度銜接問題,除了講師口述時摘要用的投影片之外,通常需要有包含更多資訊的技術手冊,實作設計時還必須考量相關環境部署以及實作進行方式,更細心的授課者會設計實作手冊,讓學員在講師實作示範之後,還能依照實作手冊提示步驟進行操作,而不單只是憑藉著對講師操作過程的記憶。

至於授課技巧是不是有趣、生動,其實並非是尋找講師的要素,每個人的授課風格畢竟不同,有的講師就是風格嚴肅但內容紮實,能夠確實將課程內容傳遞給學員才是重點,曾經有個朋友一邊上著某講師的課,一邊在訕笑地在臉書上記錄他夜市賣菜刀式的自以為幽默言語,這類嘩眾取寵過頭的風趣不見得會得到學員認同。

授課不是長時間社群活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常看到社群中活躍份子或優秀的技術演講者,可能基於錢或者是推廣技術等各種理由而想要跨足教育訓練,在這之前,無論自認為本身技術上如何高深或精湛,都請記得講師技術程度只是授課成效的要素之一,可先思考你是否願意做到方才談到的課程設計,有些技術高超或優秀演講者,在請他們先製作課程教材時,就會開始出現不耐的態度,多半認為不需要這些東西,他也能Hold住全場,就像他能夠掌控住演講現場一樣!

掌控住一個小時的演講現場,與掌控住數小時或數天的授課現場並不相同,不少社群活躍份子,對待授課的方式,只是像在作比較長時間的社群活動,然而課程進行有其進度與節奏,常有許多突發狀況,事先能避免與課程無關的干擾就應避免,像是課程開始前能準備好的環境部署就要先弄好,或事先考量好方案。舉例來說,現在不少程式開發時都會透過網路下載程式庫或相關元件,若只是在社群活動中一個人講演示範當然不成問題,然而在頻寬不足的環境中一群人同時下載,那麼當時網路暫時往生了的事,其實不算少見。

如果你在社群中很活躍,在要跨足教育訓練之前,最好的方式是先拿掉身上的光環,想想看剩下來的有什麼,想想你的授課內容有什麼獨到之處,如果你的教材只是個簡單投影片,那學員不如花個三、五佰元買個坊間書籍就好,如果你授課的東西書上都看得到,若是付費課程,而你不能提供比三、五佰塊更好的知識傳承,那學員何必花大把學費來上你的課?如果你的課程不能節省學員自行摸索的時間,那他們還不如省了這段上課時間自行模索。

別存著沾醬油的心態

技術演講與授課,兩碼子事!授課也不只是更長時間的社群活動,要用教育訓練方式推廣技術,容易遭遇到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你可以撐多久?」最基本考量就是體力負擔,演講多半是一小時,然而授課會是好幾天的課程,存著沾醬油的心態,過不久大概就會體力難以負荷,同一門課上過n場,還能夠保持體力甚至熱情嗎?如果連熱情都沒有了,那最後大概就真的只剩下光環。

如果有心想要跨足教育訓練,應當認真地思考一下,如何規畫、準備、執行與改進課程,不要只憑藉著演講或社群活動經驗來看待課程,如果想從授課中獲得金錢收入,別存著用知名度高招生,有課上就去賺外快的想法,如果你想要推廣技術,更別存著沾醬油心態四處去推廣課程,這對學員不見得公平,想想看你的學員是否真的需要那門技術,或只是為了滿足個人光環一廂情願的做法?